上海野士狂人熊丙奇的身份变化:是不下蛋的母鸡还是想下蛋的公鸡!?

作者:秦兰荣 分类:教育评论 时间:2025-05-24 17:30

上海野士狂人熊丙奇的身份变化:是不下蛋的母鸡还是想下蛋的公鸡!?

【欢迎广大网友收藏,利用论坛博客贴吧客户端等多媒体广泛转发,积极参与辩论讨论议论争论】

首先申明,上海野士狂人熊丙奇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是上海交通大学淘汰的不称职的职员(或许不是双开,不排除自动脱党),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绝对不是教授专家学者。

上海野士狂人熊丙奇的职务是上海交大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专栏_上海交大教育集团官网

2011 年以来, 上海野士狂人熊丙奇凭借后台老板势力庇护跨省任江苏昌明教育基金会理事 监事涉嫌吃空饷。

上海野士狂人熊丙奇任职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小学初中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第二届民办义务教育创新发展论坛在扬州召开

所谓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没有营业执照,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应当依法予以取缔。所谓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涉嫌非法组织头目,应当追究责任。

2008年2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学术网《我校两件作品获教育部2006-2007年度优秀教育新闻奖》:1月30日教育部在北京举行2006-2007年度教育部优秀教育新闻颁奖式,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颁奖式并讲话。来自中央暨首都新闻媒体的近200名记者参加了颁奖式。我校熊丙奇发表于文汇报中国新闻名专栏“文汇时评”的评论《“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何渐行渐远》获得评论二等奖,发表于《新闻记者》的《高考报道呼唤科学和理性——试论新闻媒体的矛盾及其调适》获得优秀论文奖。此次评选是教育部举办的第四届优秀教育新闻评选活动,自2000年以来,这项两年一度的评选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得到了中央及首都媒体、地方媒体和各高校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此次评选参评作品1014件,创历届之最。

我校两件作品获教育部2006-2007年度优秀教育新闻奖_交大要闻_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学术网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上海野士狂人熊丙奇没有获得评论一等奖,更没有获得特等奖。

2008812日,《科学时报》(记者 陈彬)《熊丙奇:关心教育就要提出问题》:2008年5月,教育问题研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的新作《教育熊视——中国教育民间观察》正式出版,是这位30多岁的教育学者在《大学有问题》、《体制秘墙》之后,第三本关于教育的专著。接受采访时,他坦言,在写这本书时,自己承受的压力比以往要“大得多”。

科学网—熊丙奇:关心教育就要提出问题

《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补记

2014122619:19 阅读 1447

     2006年时,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贴在我的博客里。文章如下——

 

记得钱钟书先生说过,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可眼下的现实是,每个“母鸡”下蛋时,就要表明自己的“身份”。似乎身份越高,下的蛋就会“更鲜美”,就会“更有营养”——道理很简单,同一句话,一个平民老百姓说,和一位北京大学的专家说,肯定是不一样的效果。

2004年后,因为出版的《大学有问题》,在各类媒体上,我的姓名前,多了几个字符,或“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专家”,或“青年教育学者”——这并非我本意,我想单独以我的姓名出现,不涉及工作的单位与部门,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定语,可以是“《大学有问题》作者”,但有的媒体说,这有为你推销图书的“嫌疑”,总要有表明你身份的,就这吧?否则怎么具有权威性呢?当然,也有媒体接受我的建议的,于是有了“《大学有问题》作者熊丙奇”这个“广告嫌疑”很重的称呼,这个称呼,也引来各种我的身份版本:中山大学教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等等。

2005年后,我的姓名后,又多了两个字:“教授”。因为这一年我评为“正高”职称。说实在的,我所在的职称系列,为编辑出版——从留在学校工作起,就一直在从事新闻宣传和报纸工作——我的职称,准确的说,是“编审”。更准确的是,我连大学教师也不是,因为我工作在机关,从事管理工作,根本就不是“教师编制”。根据同行经验,编审后面有时是可以加一个括符,括符里是“教授”二字,以此告诉别人,编审就是正高,就“相当于”“教授”。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你这个职称,和你谈的教育话题,不太匹配哦,我们就用“教授”吧,反正你也是“正高”——在《大学有问题》一书之后,我说要成就“正高梦想”,体会“教授感觉”。显然,素有“教授情结”的我流之辈,也就默许了。这一默许,就让其广为流传,也似乎就把自己的“业余研究”变为“正规研究”了——我的本职依旧是新闻宣传和主编报纸,研究高等教育还是业余的事——有学术会议,寄来邀请函,也寄到了高等教育研究所。

我是一个高等教育问题的业余研究者,谈不上专家,也不是教授——我一直认为,专家的话并不一定“到家”,教授的话大众不一定会接受。大家在乎的,是你说的话,是不是客观、真实——真实,在现今社会已经足够了。权威不靠头衔,不靠行政评审和命名表彰,权威的“秤”在老百姓心里。

既然追求真实,就应该还原自己的“真实”。如果媒体再出现我的名字,建议有三种做法,一是沽名钓誉型——“编审,博士”,二是工作性质型——“高等教育问题业余研究者”,三是广告宣传型——“《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作者,出版各种书籍近20种30余版次”。中国教授已经很多,我不是,就不要“相当于”混进去。这也会坏了教授的名声。

这篇文章贴到博客后,有的媒体接受了我的建议,而有的媒体还继续以前的做法。当然,我的“身份”,也随着不断关注高等教育问题,有了不同的称谓,甚至有媒体称著名教育学者。这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虚名,对问题的解读,并不会因身份而增加多少分量。

2007年之后,我很少再用所在学校的身份发表文章、接受采访,并反复关照媒体。不是我不愿意,而是我被要求不要用学校身份撰文、发表意见,尤其是批评教育问题的意见。我理解学校承受压力的苦衷,再说,发表这些观念,本就是属于个人,与所在单位无关,因此,我也接受了学校的要求。可媒体发文总要作者提供一个机构,于是,我曾用“上海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之名发文,但又有媒体提出,这个身份好像与你发表的教育问题看法不符噢——真不明白,身份难道对发表意见很重要?

后来,我终于找到志同道合者,被聘为非盈利性的教育公益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长,兼职参与我感兴趣的教育问题研究,这个机构吸引全国诸多优秀的教育学者,共同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当然,也有人质疑,作为公办大学的在职人员,参与民间机构的教育研究,这是不是不符合规定。而如你所知,参加教育公益机构展开研究,并没有任何教育利益,更重要的是,其开展的研究,也是为促进中国教育进步。——近年来,21世纪研究研究院后一直紧密参加国家教改的设计与推动,包括有的建议被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采纳。

就这样,我在撰文、接受采访时,有了一个新的头衔: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这是过去6年多来,陪伴我最多的一个“头衔”。说实在的,这个头衔,只是为在当今的中国,发表文章、接受采访,有个“出处”,最重要的还是观点本身是否有价值。当然,我也乐意用这个头衔,因为让我不再受体制内身份的困扰,不必提什么编审、博士、教授之类,也保持发表意见的独立性。——意见是否有道理,由公众评判。

再后来,2009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及我不愿意放弃教育研究,我离开了学校原来的行政岗位,被转岗到校产企业,我不在乎这种安排,因为我已经没有在行政上发展的丝毫愿望,只要有一个地方给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安心研究教育问题就可以了。但新岗位身份,似乎更不适合发表分析教育问题的文章,我也只能继续延续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头衔”。而为了让自己有更充足的空间,我必须完成相应的项目指标,基本上靠自己养活自己。

中国的教育问题非常深重,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的“身份”或许就是问题之一。既然选择了前行,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很多教育问题需要反复唠叨,于是几乎每天我都会早起撰写评论文章,每天都接受媒体采访。改革进展极为缓慢,像大学的问题,比10年前我写《大学有问题》一书时,没有多少减少,但不能放弃改革的努力。

再旧事重提,且补记上最近几年自己的“身份变化”,还是希望还原自己的“真实”,媒体不要再称我是某大学的教授,我已经在这所学校的很边缘地带了,而且职称本来就不是教授;提某大学的编审也不必,因为我也已经离开以前的工作岗位,虽然还有这一职称;如果要用单位身份,就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人员”,连副院长也不必提——这不是什么官位,因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本就没有任何级别——如果不用单位身份,就用“教育研究者”或者“多年关注中国教育者”吧。最好,就用我单独的姓名,如同10年前,我希望的那样。

不管是什么身份,哪怕没有任何身份,我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不会改变。这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责任。

《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补记_熊丙奇_新浪博客

《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补记 - 文章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上海野士狂人熊丙奇的身份变化不打自招。不下蛋的母鸡?想下蛋的公鸡!

以上内容,约****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shangjiangda@163.com

手机:13624660933

中国互联网协会 京ICP备05006316号-2 互联网****认证平台*认证码:10005616

动态IP:亚太地区43.224.213.110 中国106.39.248.110 黑龙江111.40.52.110 大庆60.218.21.110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并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年过花甲不知天命。老朽愚钝幼稚可笑。独特方式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杀鸡不用刀,水平比猴高。禁虚止假,抑狂制癫。常引用网络文字资料,发表文章不是为了得稿酬。“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秦兰荣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