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良沪上“摘”梅 北昆代代相传 昆曲生生不息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5-24 12:05
代理记账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刚刚在上海落幕的“梅花竞放 戏聚东方”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上,北方昆曲剧院一级演员、老生名家袁国良凭借昆曲《烂柯山》中的精湛技艺与深厚艺术修养,成功“摘梅”,成为北方昆曲剧院第11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袁国良自幼习艺,三十余载如一日,执着于昆曲之道。他师承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计镇华、陆永昌,以工匠精神雕琢技艺,于“程式美”中追求极致。博采众长,将前辈的艺术精髓融入自身表演,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先后主演了《孔子之入卫铭》《清明上河图》《赵氏孤儿》《汉宫秋》《李佩先生》等诸多新创剧目,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


作为北方昆曲剧院的中坚力量,袁国良始终以传承为己任。从《赵氏孤儿》的忠义程婴到《李佩先生》的科学家郭永怀,他跨越古今,以舞台为舟楫,承载家国情怀;从“昆曲清音会”的经典唱段到“开学第一课”的艺术普及,他躬身力行,播撒文化火种。此次获奖,不仅是对其个人艺术成就的至高肯定,更是北方昆曲剧院人才培养、薪火相传的见证,同时彰显了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工作的斐然成效。

此次入围终评的《烂柯山》是昆曲经典传统剧目,在终评演出现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马文亲自作动员部署,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统筹推进,昆曲表演艺术家计镇华、梁谷音亲临现场指导。

袁国良作为该剧主演,历经数载潜心打磨,将朱买臣从穷儒至太守的沧桑转变刻画得入木三分。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唱腔、每一步走位,都精准拿捏住人物复杂的情感脉络与命运起伏。从贫寒时的隐忍坚守,到被妻子逼休时的无奈与悲愤,再到得官后的感慨万千,袁国良用细腻入微的表演,让角色有血有肉,令观众沉浸其中,与之同悲同喜。尤其是《雪樵》一折,他在虚拟的风雪中,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以跪步、甩髯口等精湛技艺,将人物于风雪中的困顿与悲凉升华至艺术之境。他既恪守了昆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程式规范,又以现代视角赋予了角色深邃的情感层次,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赞誉,最终在众多优秀参评者中脱颖而出,摘“梅”可谓实至名归。

昆曲之美,美在底蕴深厚,更美在代代传承。为支持袁国良参评此次梅花奖,剧院从剧目选择、排练指导到录像制作等各环节,不惜心力,精益求精,力求将《烂柯山》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给观众和评委。此次获奖,正是剧院长期坚持人才培养战略和剧目创作工程的有力证明。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张丽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