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见观潮,作者 | 高恒
她的头像很美,朋友圈文艺、语音温柔,说话也不黏人,节日那天,她轻轻问:你会不会送我礼物?你以为遇见了爱情,其实是撞上了一场设计好的剧本。
这不是科幻小说,也不是恋爱脑的自述,而是当下正在网络中悄然发生的一种骗局:她并不是真人,而是由AI生成的美女照片、量产的朋友圈、复制的恋爱话术组成的“恋人账号”。520前后,越来越多人用她“起号”、恋爱、收礼,有人因此动情,也有人因此被骗。
高见观潮通过受访者小王试图还原一个普通人如何在AI时代被卷入一场“感情骗局”的过程,也想看清,在屏幕的暧昧光影背后,谁在操纵人们最柔软的部分——相信、心动与信任。
小王是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晚上认识“阿璃”的。那天,那天他闲着无事刷着短视频,无意间刷到了一个抖音视频账号:封面是一个长发女孩,照片朦胧模糊、眼神清澈,配文是:“晚安,陌生人。”他鬼使神差地点了关注发了私信,没想到对方很快回复了。
“我是南宁这边的,在医院做护士,轮班比较多,白天不一定有空。”她在第一天就介绍了自己,话不多,但让人感觉“靠谱”。
接下来几天,他们几乎每天都在聊天。她记得他的加班时间、他母亲生病住院的日期,还在小王生日那天发来了定制的视频祝福,背景是粉色的氛围灯,女孩轻声说:“希望你今年,不再那么辛苦。”小王一度觉得——这个世界终于有人在认真爱他。
小王并不算恋爱脑,但他承认:“就是感觉她挺真诚的。”加上临近520,对方开始说起:“其实我平时不过节,但如果有人记得我,我会特别在意。”
5月17日那天,阿璃突然发来一条消息:“我今天路过了一家香奈儿香水店,看到你之前说的牌子闻到那个味道,好像特别适合我。”紧接着,她发了一张商品图,没有明说想要,但配了一句:“如果是你送的,那我会每天都用。”
小王心动了。他知道这可能是暗示,但也觉得,这不是很正常的暧昧节日互动吗?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转了520元。
当小王提出想更进一步确认关系,节日去找她见面时,“阿璃”开始不回复消息,好像人间蒸发一般,时隔几天再次发消息时却发现已经被删除。
“阿璃”的消失,让小王一度以为是自己说错了什么。直到朋友看见“阿璃”照片时一句玩笑提醒:“她这照片有点像豆包模型画的。”他才开始细看那些“阿璃”的照片。构图完美,皮肤没有一丝瑕疵,眼神始终对着镜头中轴线,连她朋友圈里的“自拍”都像同一个模版换了不同的滤镜。
当天他在社交平台上无意刷到了一张几乎一模一样的头像,只是这次,对方的账号换了一个名字。
“我点进去看,发的照片风格大多一致,连配文都是同样的语气。”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
事实上,“阿璃”并不“存在”于现实中的任何医院、任何地址,在“阿璃”背后,并不是一个女孩,更不是一段浪漫的偶遇。而是一个日渐成熟的灰色产业链:“AI恋人起号”。
这种模式的起点,大多是几张照片。一位行业内“号贩子”告诉高见观潮,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图像生成工具,如豆包、GPT、Midjourney,“只要给一组关键词,比如‘温柔护士+浅棕发+微笑+夜晚灯光+贴近真人皮肤质感+合适姿势’,几秒钟就能生成一批质量极高的‘美女自拍’。”她说:“你甚至可以直接用AI帮你生成朋友圈文案、恋爱语气、情感剧本,成本几乎为零。”
接下来,便是“人设设定”。许多起号者会搭建完整的虚拟身份:名字、年龄、职业、生活背景、性格标签,再配合自动聊天剧本和伪即时语音(AI配音工具合成),完成一个“仿真恋人”的搭建。
其中有一类“精品号”,售价在800元至3000元之间。它们不仅有照片、有朋友圈、有生活轨迹,甚至还“谈过几场恋爱”——对话记录、语音留言、表情包存档一应俱全。接手者只需按剧本推进,每天维系对话,最迟不出半个月,就有人会“动心”。
这个行业有一套自己的话术:“恋爱即流量,情绪即变现。”在节日节点尤其活跃,比如520、七夕、圣诞节,都会是集中“捞金”的时段。某些“恋爱剧本”会在520前开始布局,在男方情绪最暧昧的节点请求打赏、发红包、开通情侣空间、定制礼物——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甚至,比真实恋爱更顺利。
一位业内人士小刘透露:“她”不会一开始就要钱,而是先给你足够多的“情绪价值”。她会每天问你早安晚安,会在你加班时说“别太辛苦”,会对你的朋友圈认真点赞评论,让你觉得自己被在乎、被理解。她还会适时地透露一点“脆弱”:小时候单亲长大、上班被欺负、节日没人记得……这些设定并不复杂,但很“好用”。
“我们有专门的节日互动脚本。”“520前几天会加深情感投入,节日当天一定安排一个‘暗示型请求’。比如女生说看上一款香水、项链,或者说别人都收到了礼物自己有点失落。这时候只要对方有点心动,基本都会掏个小红包或者买礼物。”小刘说到。
他们甚至将这类操作称为“低损高赚”。因为目标不是诈骗大额资金,而是收取若干人的小额情感投入,例如一个人被骗几十、几百元,平台不会立案、当事人也不好张扬,但对于运营者来说——这是可以无限复制的低风险套路。
另一位从业者对高见观潮直言不讳,“从照片到话术再到结尾收礼,每一步都标准化流程化,真正做的是‘人设内容管理’。”
更隐蔽的是,有些账号不直接收钱,而是引导你跳转到某个“心愿礼物”平台,在那里下单某款商品。“我们帮她实现心愿”,平台写得很文艺,收款方则是早已设定好的“第三方”。
更讽刺的是,一些中间商甚至会把“人设”的聊天数据作为案例素材卖给新客户学习使用,而其中的“他”,正是像小王一样的受害者。
互联网时评人彭德宇表示:在“她”的对话框里,你以为自己是唯一;但在运营系统的后台,你只是“本号已完成收割”的一笔流水。
你以为自己为爱花钱,她其实在为流量变现。
小王说得很平静:“她从来没问我要钱,我是自己掏的。”但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才是这类“情感收割局”最可怕的地方——它让你在不知不觉间,把动心当成真心,把套路当作回应。
“我不是因为520给她转了520块而难过,我难过的是,我还真把她当成了一个人。”
小王反复提到这一点。他不是天真地相信网络上不会有骗局,而是没想到,连“恋爱”这件事都可以被彻底剧本化和工业化。
“她没有明显异常,甚至比我现实中聊过的大多数人都贴心、有回应。”这不是夸奖,而是一种后知后觉的讽刺。
很多受害者和他一样,受骗后不敢声张,也不愿举报。不是因为钱太少不值当,而是因为说出来太羞耻了:你说你被骗了几百元元,对方是个AI图生成美女,人家会笑你太傻;你说你动了真情,人家又会说你怎么能和一张图认真。
“可实际上,他们被骗的不是智商,而是人性中最正常的部分:相信别人、渴望亲密、希望节日有人惦记。”彭德宇说到。
更残酷的是,有些人被骗之后,会下意识怀疑现实中那些真正对自己好的人——“她是不是也在套路我?” 于是,信任开始动摇,亲密关系变得更难建立。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金钱欺诈,而是一种更深层的情感操控。它不抢你的钱包,而是慢慢磨掉你对爱情的期待,对网络世界的基本信任。
如果说过去的“杀猪盘”靠的是人力诱导,那么今天的“AI恋人局”靠的则是一整套自动化流水线。从头像生成到剧本回复,从“甜蜜互动”到“节日索礼”,每一步都可被外包、模板化。
它不再是单个骗子的行为,而是一种内容工业链:
•图片来自AI生成工具,
•语音可由配音软件合成,
•聊天内容可由“恋爱话术库”调用,
•最后跳转收款的平台甚至还提供“匿名送礼”服务——既隐蔽又高效。
在现实中,“阿璃”式的骗局并非个例。近半年,多个城市的警方发布通报,指出“借助AI图像与语音技术实施的网络交友诈骗正在增多”,但在定性上却始终存在模糊地带。
一位律师告诉高见观潮:“目前在司法层面,只有当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来获取财物时,才能认定为诈骗。”她顿了顿,“但如果对方只是用AI图像聊天、接受小额打赏,并没有直接索要财物,这就很难入罪。”
也就是说,只要“阿璃”不主动开口说“我急需一笔钱”,那么她——或者说她背后的人——就很可能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
这一切,都在阳光下运行,有的还打着“情感陪伴”的标签。在灰色地带游走的人获利不菲,真正承担情绪代价的,是那些投入真心的普通人。
那么,这场骗局中,谁该负责?
平台是否有责任对AI图片进行标注或识别?提供“匿名送礼”技术的第三方是否该核查资金流向?脚本制造者是否也应被定义为共犯?这些问题,今天尚无清晰答案。
在法律未及之处,骗局已经先行。而在越来越多“她”的笑脸背后,是数以千计未曾警觉的“你”。
520是个适合表达爱意的日子,也成为了一部分人精准猎心的节点。那些被温柔话术打动的人,并不愚蠢,他们只是出于本能地相信,屏幕那端的人也是真实的、愿意回应他们的真心。
可现实是:你以为自己在恋爱,对方却只是在运营。
(根据要求,受访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