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济南市泺源学校 李延泉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这句话,正是我从事特殊教育三十三年的真实写照。从1992年踏入特殊教育领域至今,我将青春化作一片绿叶,为“折翼天使”遮风挡雨,用爱与专业为他们铺就成长的坦途。
初遇:从手足无措到心灵共鸣
1992年夏天,我毕业于山东省昌乐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成为泺源学校为数不多的男班主任。面对一群特殊的孩子——肢体残疾的海霞、沉默寡言的青青、因手术麻醉导致孤僻的强强、癫痫发作的帅帅……课堂常常陷入混乱:孩子突然跑开、哭闹、抽搐。尽管科班出身,我仍感到无力:“怎样才能真正走进你们的心灵?”
答案藏在一次家访中。当我推开海霞家的门,昏暗的灯光下,8岁的女孩正踮脚给卧床的奶奶喂药。母亲早逝,父亲智力障碍,这个瘦小的肩膀早已扛起家庭重担。那一刻,我豁然明白:特教不仅是教学,更是用生命温暖生命。从此,我成了孩子们的“大哥哥”——早晨为没吃饭的海霞送去热腾腾的牛肉烧饼;寒冬深夜骑车探望发烧的她,看着她吃完煎包才离开。万家灯火中,我迎着寒风,心里却因孩子依赖的目光而滚烫。
成长:从教学创新到生命蜕变
为了让课堂“活”起来,我将生活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把超市“搬”进教室,用人民币计算课教会孩子生存技能;研发校本课程时,我反复琢磨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2006年,我执教的《10以内整元人民币的简单算》斩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荣誉背后,是自己伏案至深夜的身影:“特殊教育没有模板,每个孩子都需要量身定制的钥匙。”因为课堂教学有特色,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分类教学,我于2007年和2022年分别获得区教学能手和济南市教学能手荣誉称号。
九年的朝夕相处,毕业典礼成了最揪心的时刻。当孩子们哭着抱住我说“李老师,别丢下我们”,我这个硬汉教师泪如雨下。我在寄语中写道:“记住,身后有祖国、有学校、还有永远爱你们的李老师……”家长含泪感叹:“这哪是师生?分明是血脉相连的家人!”
奉献:在多重角色中负重前行
2006年,我兼任人事和出纳工作。工资改革时,我通宵核对数据;岗位聘任中,我耐心解答疑虑。年迈的母亲总在窗台等着我加班归来,寒风吹散的白发成了我心底最痛的画面。一次雪夜,我骑车去税务局缴税,摔得满身泥泞,肉馅洒了一地。回家对母亲发脾气的场景,成了我永远的愧疚。
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2009年,女儿确诊罕见病,我奔波于医院和学校之间。2015年暑期,孩子住院期间,我却在网吧熬夜完成养老保险核算。推开病房门,看到女儿独自熟睡的身影,我“心如刀绞”。可我给孩子轻声解释到:“爸爸干的是良心事业,再难也不能辜负孩子和家长。”
坚守:平凡中的非凡
2020年疫情暴发,我带头驻守校园,为家乡防疫一线送去12箱方便面。有人问我:“特教老师既无名利,又辛苦,图什么?”我的回答是:“当孤独症孩子第一次叫我‘爸爸’,当脑瘫学生学会用筷子……这些瞬间,就是我的‘桃李满天下’。”
三十三年,我见证了泺源学校从破旧小楼到现代化校园的华丽转身,从青涩教师到教学能手的一路成长,用坚守诠释了自己从事的是“叶的事业”。我不是伟人,是一名平凡的特教教师。
也许,我的教学生涯体无法获得教学相长的快乐,更没有“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可是,当我望着孩子们渴求的眼睛,就像置身于灿烂的星空之中,在这片闪烁的星光里,我找到了清澈如山泉的真、善、美。为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为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特殊教育事业,我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履行自己的格言:愿做甘露,滋润孩子残缺的心田;愿做基石,铺就孩子成长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