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恩:感受景区从“省内热”到“国际范”之变|聚焦“5·19中国旅游日”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5-18 12:03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开栏语】

今年“五一”假期,多个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入境游订单量同比激增130%,广东的深圳、广州跻身热门目的地榜单,“China Travel(中国游)”持续火爆。这有赖于国家过境免签等政策的持续优化,也离不开各地景点配套服务升级和文旅体验的推陈出新以及中国文旅海外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

“5·19中国旅游日”将至之际,羊城晚报策划推出融媒体报道——“一线人物:他们见证‘China Travel’高热度”系列,通过文旅一线人员的视角,和大家一起去读懂中国“吸引力”。

第一期,我们从景区导游梁思恩开始,讲述她眼中的景区从“省内热”到“国际范”之变。

“一出门,眼前晃的不仅是‘黄皮肤’游客,还有不少‘黑皮肤’‘白皮肤’游客。”5 月14日,清远古龙峡景区负责外国游客服务的梁思恩在游客服务中心门口,看着熙攘的人群笑着说,今年景区外籍游客占比已达 11.3%,同比激增250%,每天都能遇到来自马来西亚、俄罗斯、法国等多国游客。

随着入境旅游升温,她亲眼见证着曾以广东和周边省份游客为主的古龙峡,正经历着从 “Regional hotspot(区域热点)”到“International destination(国际目的地)”的转变。

爆发:从“零星涉外”到“常态多元”

梁思恩自2020年起就在古龙峡景区工作,她回忆当初接触的游客主要来自广东及周边省份,有部分是来自港澳台入境游客。虽然外籍游客寥寥无几,但自景区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依然认真布局双语标识等基础服务。

到了2023年:随着入境免签政策优化和旅游复苏,景区通过携程海外等平台加大推广,叠加短视频平台传播,外籍游客量呈爆发式增长。

“现在每天都能接待多个国家游客,虽未详细统计国籍,但阿拉伯地区、葡萄牙、英国等面孔已成常态。”梁思恩说,景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加快构建“传统+科技”的服务体系,像支持外币刷卡以及国际版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措施,就为外籍游客带来便利。

而面对语言差异,除了有像她这样英语熟练的客服人员在岗,今年又新增支持阿拉伯语、韩语等多语种自助购票机。

梁思恩说:“我们要将最大的善意释放给每一位游客。”她和客服中心的同事能全员使用豆包、有道等 AI 翻译软件应对专业咨询。“曾有俄罗斯游客询问漂流安全等级,我们用专业翻译软件配合安全视频,让其放心体验。”她介绍,针对漂流等高危项目,在购票、沿途、下水前设置中英双语广播和提示,人工岗位同步进行安全提醒。

视角:外籍客群融入快,玩到尽兴

当前景区外籍游客以年轻群体为主,偏好参与性强的刺激项目。

“悬崖飞车、国际漂流赛道最受欢迎,阿拉伯、巴基斯坦等国游客尤其热衷。”梁思恩观察到,外国游客普遍表现出较高规则意识,“虽语言不通,但咨询时会主动用翻译软件表达需求,如带小孩的家庭询问VIP通道,老年游客关注项目年龄限制等,与国内游客咨询重点相似。”

来自沙特阿拉伯的游客案例颇具代表性:首次体验漂流的他们,在AI翻译帮助下了解安全须知后,不仅顺利完成全程体验,还在漂流河道中展现出开放性格,“玩得很投入!”

谈及外籍游客增长,对梁思恩个人而言“超出预期”很多。

早年景区宣传以中文为主,如今正筹备制作英文宣传片,计划优化多语种项目介绍(如“云天玻霸”“悬崖飞车”等IP的专业翻译)。“通过广交会等节点,我们发现商务客群也在增加,未来可能针对不同市场推出定制化服务。”

令梁思恩印象深刻的是游客的正向反馈:“有马来西亚华裔游客说,在景区看到了‘中国山水的国际魅力’;还有巴西背包客离园时用中文说‘下次带朋友来 ’。”

这些互动让他们团队意识到,做好细节就是最好的文化传播——小到购票机的语种选择,大到安全提示的精准传递,都在书写着中国景区的国际形象,是向世界递出的一张“China Travel”鲜活名片。

文、视频剪辑 | 记者 黎存根 实习生 胡思婷

图 | 受访者提供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