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实习生陈伟
溧水特校学生制作的牡丹文创产品。人民网 王丹丹摄
全国助残日前夕,记者走进江苏南京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下称“溧水特校”)实践基地时,该校听障毕业生陈明生正忙着将新采的牡丹花瓣烘干,用来制作干花文创产品。
指指工作服胸前的牡丹图案,49岁的陈明生用手语表达:这些花瓣采自学校牡丹园,他和妻子都在这里上班,收入不错。
溧水特校与牡丹结缘,源于陈明生20多年前写的一封信。
那是1999年冬天,从福利厂下岗的陈明生情急之下给老校长葛华钦写信:“校长,我要吃饭,我的小孩要上学,该怎么办?”
彼时,溧水特校内大多是来自农村的残疾学生,面临生存难、就业难、摆脱贫困难等现实问题。陈明生信上的字句像刺一样扎着葛华钦的心:如果特殊教育不能让学生自立,意义何在?
经过一番考察,2001年2月,葛华钦牵头向当地政府提交了建设溧水特殊教育实验基地的报告。随后,学校流转了186亩荒山开办基地,继而从山东菏泽引进优良牡丹品种筹建牡丹园,陈明生首批进入基地工作。
溧水特校基地员工在牡丹园内除草作业。实习生 陈伟摄
牡丹种植带来了基地创收的“第一桶金”,见证着这所特校引领毕业生的自强之路,也逐渐成为了学校的文化符号。“早些年,曾有家长担心孩子穿校服会被歧视,学校就商定校服上不留校名,只留一朵牡丹花的标识。”现任校长杨锦说。
2013年,溧水区投入1.9亿元推进溧水特校与基地异地新建。“新基地与学校融为一体,功能更全,责任也更大了。”在杨锦看来,想让残障学生在实操中学好本领,毕业后争取有一份稳定工作,基地市场化运转才是长久之计。
从牡丹园到水产养殖区、果蔬种植区、智能玻璃温室……如今,溧水特校实践基地已然成了一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还发展了牡丹观赏旅游、中小学社会实践研学等项目。“我们累计接待市民游客20余万人次,全市中小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活动30余万人次。”杨锦介绍,包括研学、农作物收获、文创产品、牡丹花会文旅收入等在内,基地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
溧水特校基地内,老师指导学生养护盆栽。校方供图
以实践基地为平台,溧水特校逐步探索出“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成了全国同类(级)学校中率先对智障和听障学生实施15年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据了解,该校现有15名毕业生实现在基地就业,大批毕业生则通过自主择业成了生产线操作工、个体户、美甲师等,学校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
与此同时,当地也在师资配备上为学校建立绿色通道,先后从南京农业大学引进8名研究生充实师资力量,填补了南京特教领域农业职业教育的空白。不久前,溧水区教育局“立足区域特色打造乡村特殊教育实验基地”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这也是江苏省唯一入选的特殊教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