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阐释海派文化的时代内涵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5-17 10:04
社保公积金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海派文化,首先应该放在艺术史中来看。我向来认为中国艺术史上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汉唐系统,一个是宋元系统。汉唐系统主要是指北方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艺术,以及山西的永乐宫壁画这样一些现象级的作品;宋元系统主要指像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还有像后来元四家这样一个系统。这两个系统非常不一样。你去了敦煌以后,会感觉到敦煌的气息真的是另外一个艺术世界,而且它的媒介与宋元系统的媒介不一样。宋元系统的媒介是宣纸与绢帛,是文房四宝。而汉唐的媒介是高山、大地、洞窟、宫殿、墓道。所以在中国艺术史上,这真的是两个非常不同的系统。无论是它们的媒介、它们的作者,还是它们的传承、它们的经典。

到了近代,出现了第三个系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海派。所以,我觉得海派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艺术史两大系统这样一个脉络当中的一个很大突破。突破,就在于它具有一种近代的特征。而近代特征是指一种新的东西进来了,中西的文明、世俗的文明和文化,还有城市、现代生活是和传统生活完全不一样的。海派之所以成为一个中国艺术史上的突破,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生活给艺术一种新的刺激,于是带来一种新的突破。这是时代所得到的一个厚赐。

海派文化这个说法既笼统又聚焦,既通俗明白又内涵丰富。首先要纠正一个简单的看法——认为海派文化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概念或者静态的概念。事实上,海派文化是一个生长的、动态的、长程的概念。

海派文化应有它的不同阶段,第一个时期是“蚕蛹期”,是海派的起源,主要是以吴昌硕、任伯年等为代表的“海上画派”在近代的兴起。它的使命是突破,对于清代绘画传统的突破。第二个时期可以说是“春蚕吐丝期”,是它的美学崛起的时期。民国时期的海派不仅开始与京派并立于文坛,而且不仅是一个绘画或文学流派,而是文艺创作、美学思潮、思想观念等各方面上海特征的充分涌现,有极为丰富又相当自觉的海派主张与实践。它的标志是“现代性”,是艺术最富于中国早期现代性的一个时期。第三个时期可谓一个文化建构的时期,这个时候的海派已经更深地融合了文学、艺术、文艺思想、城市文明、传播和文化政治等诸多元素。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三个时期,这个时期可能还未能命名(能否织成一整幅的彩绸,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其最重要的标志是“人民城市”与“文化再认”,前者是自上而下的时代使命,后者是后五四时代的新建构。其背景是全球城市更新的潮流,这时期的海派文化特征已远不只是文学艺术和美学理论,时代有了新的契机,譬如与传统和解,自主与成熟的现代性(从一个早期的现代性转而成为成熟的现代性),文化追求与城市更新之间也有了一种更自觉、更有机的共生共融关系,因而其定义与时代内涵的理论阐释也需要更新。

成熟的现代性的海派文化,其标志是再认传统与文化自觉。换言之,即重新认识到海派文化的根源与文脉没有割断。其中,对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关系也应该重新加以梳理。我曾经说过,江南文化的特点是八个字“刚健、深厚、温馨、灵秀”,从这些特点来看海派文化,其延伸的文化精神似可分成三个维度来说:它的“刚健”是指一种强大坚韧的生命力,这种品质发展到近代的海派,就是善于学习新的东西,善于向西方现代文明学习,不断进步,敢为天下先,甚至追新逐异。它的“深厚”发展到现代,就是海派具有多元、包容、富有内在张力的特点。它的“温馨”和“灵秀”可以一起来说,就是海派所具有的情感性、感官性、通俗性,以及商业、时尚、唯美、市井烟火都可以从江南文化温馨灵秀的基因里找到。所以,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关系,是一种在新的历史社会条件下保留了老的生命根核且加以变化、推陈出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关系。江南文脉作为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贯穿了海派文化的起源期、美学期与文化建构期。

海派在当今的新发展,是一种重新定义、一种新的尝试和建构。海派文化的第一个特性,是特别富有文化共同体内部的张力。比方说政府与商家、刚与柔、精英与民众、细腻与宏大、向外开放与向下草根,尤其是虚与实的张力。具体来说,有吴昌硕那样画得很紧很凶的风格(但又有金石书卷味),也有任伯年那样画得世俗与松弛的风格。有包天笑、严独鹤、徐訏、张资平等通俗市井言情,也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戴望舒、徐迟等小资西化、唯美艺术的风格,有林语堂与梁实秋,也有鲁迅与左联……因为文化共同体内部的张力,而自成富有生机的发展。

海派文化的第二特征,是“务虚的优势”。与海派发展的第二期相比较,应该承认海派文化在当代精神生活中的地位还不够,在城市文化的发展中海派文化应该更响亮一些,应该更具有精神上的引领作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20世纪80年代曾出现过引领全国的评论家群体,与之相比现在有点黯然失色,所有的中文系都是一个模子。而以鲁迅为代表的海派发展的第二期,对文化推动社会、思想塑造生活,文化人是相当有意识的,且效果相当明显,而今天在这方面比较不足。

海派文化的第三个特征,是中西古今的交汇融合。从古今贯通的意义来说,海派是贴近时代主流的。当今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相互共生关系尤为可见,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正是最近的例子。从中西关系说,海派文化在中国文化当中最具天时地利人和,这虽然是一个务虚的方面,但是可以结合务实,譬如引进西方文化经典与当代潮流,促进文旅结合、文商结合、人文交流等。在这些方面,上海引领全国。譬如,最近的一些文化新现象,如建筑可阅读、咖啡+、书展之城、艺术夜校之城、City Walk之城、美术馆与博物馆之城、音乐剧之城等,都充分体现了海派文化在务实与务虚方面的有机结合,展现了其文化创新能力与融合发展潜力。


2024年12月7日,“喜欢上海的理由”城市大IP再次启航,首次聚焦社区百姓生活,首站落地上海大型一站式购物中心紫荆广场,举办迎新系列主题活动。

海派文化的第四个特征,也正是新海派最具有时代内涵的特征,即民众参与、社区更新,实惠地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首先,社区更新、城市功能再造是世界潮流。典型的如伦敦的15分钟文化生活圈,巴特西电站改造为集住宅、办公、文化场馆于一体的垂直社区;纽卡斯尔将码头区仓库改为深夜图书馆和24小时健身房,配套夜间巴士专线的夜间经济规划。又如巴黎市政府通过《巴黎呼吸计划》将全市划分为140个“超街区”(Superblocks),限制机动车通行并扩增步行区;要求新建项目包含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将学校、老年活动中心与商业体垂直叠合等。这些趋势反映出欧洲城市更新从物质空间改造转向社会、民间、生态协同治理,特别强调“地方认同重塑”。上海在这方面也有新的成果,如豫园—城隍庙片区改造,通过节庆活动将传统建筑转化为市民共享的文化地标;石库门里弄更新,结合海派建筑特色,将静安、黄浦等区域的老式里弄改造为“社区会客厅”,发挥居民议事会协商空间功能;刘海粟美术馆发起“社区艺术家驻地计划”,邀请市民参与公共艺术创作(如弄堂墙绘、街头装置),以“艺术介入”激活街区活力。最有影响力的是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实践,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转型。真是得天时地利人和。这表明海派文化具有一种与城市文明共生、与在地居民相融的新模式,为海派文化的更上一层楼提供了重要的时代机遇。

我在德国汉堡住在一个画家朋友的小区里,有天他说胡老师我们去参加一个社区活动。我说我听不懂怎么办,他说你去感受下,住在这个小区里这些艺术家、画家、音乐家一个月有一次轮班的讲座演奏,让小区里居民也有文化权的获取。德国一个小小的社区里面都有画廊。他们的文化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社区。这启示我们,海派文化应进一步鼓励民众参与,让文化建设真正成为每个人身边的事情。例如,社区可以因地制宜地打造自己的文化节、艺术节,鼓励艺术家运用专业技能为社区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使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得更加细致、深入、自觉,从而更好地落实海派文化“人民城市”的内涵。

着眼未来,海派新内涵可能将趋向于一种集高、宽、亮、厚、润为一体的城市文明。高是追求卓越,宽是多元包容,亮是开放时尚,厚是文化底蕴,润是细润入心。这样,海派就可以矗立于现代中国文明之林。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原标题:《重新阐释海派文化的时代内涵》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来源:作者:胡晓明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