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盎然 正脉不绝
名家谈“笔底清风——朱群书画展”南京站巡展
朱群 号(悟尘),八岁随祖父习书。初师王建源教授,金鉴才先生弟子。先后就读于无锡书法艺专、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报》名家学院吴山明导师工作室、中国艺术研究院吴悦石导师工作室。曾于无锡博物馆、杭州恒庐、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苏珈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于中国印学博物馆、江苏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法国波尔多、奥地利联合国分部、美国纽约、日本大阪等地举办书画联展。现为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国家开放大学吴悦石先生助教、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研究员、古竹斋画院院长。
编者按
近日,“笔底清风——朱群书画展”南京站巡展在江苏省文化馆成功举办。本次展览共展出了艺术家朱群近十年来创作的99幅精品力作,涵盖写意人物、山水、花鸟与书法等多个领域。朱群的作品雄浑温润、清新冷寂、古拙质朴、禅意深远,遵循“诗书画印”全面涵养的学术宗旨,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以古为师,传承出新,彰显了历代文人画精髓。同时,又融入了自己对于“天地人我”的深刻哲思,为大众带来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
活动中,来自江苏的书画名家以展览为桥梁,共同品鉴朱群“书画同源”的艺术特色,同时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关于中国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学术讨论。
草书《宋·释保暹诗》 130cm×26cm×4
高云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
朱群的书画体现了四个正:“正宗”“正统”“正脉”“正大”。
“正宗”指的是笔墨表现,“正统”呈现的是文化审美的一致性,“正脉”则是选取了传统中主流的一路,“正大”是坚守了前“三正”后展现出的正大气象。“四正”表明,朱群是中国画传统的坚守者,是大写意“文人画”的坚守者。
从技术层面讲,首先,他的用笔很好,书法用笔,笔笔写出,且都是中锋用笔。所以“书写性”是他的特点和优势。其次,他对笔的“控制力”好。“书写性”加上“控制力”才能精准表达出审美追求,才能谓之笔精墨妙。第三是有“意趣”,他的书画有古意和禅趣,能收能放,有一种时下难得一见的“平和”“松弛”的感染力。第四是格调雅,书画最难得在格调,格调是养出来的,非历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可。朱群是读书的,他的书画因此气息正,格调雅。
最后谈两个观点:
一、从历史上来看,但凡能称作“大师”“大家”的都是引领者和创造者;二、但凡消亡的艺术样式,都是保守的、脱离了大众需要的。
为此,我提出“笔墨当随人”,艺术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满足当代人审美的需要。所以,坚守很重要,创新更重要。我希望朱群能在坚守中国画三条底线的同时,加上N点创新,实现“3+N”的突破。
韩显红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 南京图书馆原党委书记
踏入朱群的书画展,仿佛置身于一个笔墨构建的艺术世界。他的书法,每一笔都力透纸背,尽显扎实的传统功底,横竖撇捺间,是对千年书法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或古朴厚重,或灵动飞扬,能让人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再看他的绘画,以兰竹尤为出众。画中墨竹挺拔修长,枝叶疏密得当,尽显坚韧之姿;幽兰于石间绽放,淡雅清幽。他用细腻笔触,将兰竹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文人雅士的高洁志趣与浪漫情怀尽在其中,令人沉醉,久久回味。
刘灿铭 江苏省政府参事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这次的展览是朱群这么多年来传统文化学习的成果展示,他的笔墨语言是传统的,尤其是书法,钻研经典碑帖,笔墨深厚,结字也精彩。传统的一些章法和技法的语言,都比较娴熟,这也支撑着他书画的专业性,“书画同源”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实际上,他的写意绘画是基于书法的线条,基于书法的认识。所以他的绘画笔墨和书法一致,得到了协调统一。书与画相互支撑,相生相发,共同发展。这是他对传统的一种最好的把握和自信。
书法在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去消化转换,变成自己的一种书写习惯和语言,我想,这在朱群的作品里得到了全面的艺术体现和本质诠释。
他把碑和帖进行融合,尤其在碑学上做了大量的功课,写得比较厚重,有精神。但是在厚重中又体现了灵动,这种灵动来自“帖学”的滋养。因此我觉得,朱群作为南方的书画家,他对于情绪的表达与追求,是骨子里面就有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与“帖学”融合的心境。而朱群在“碑学”上下的功夫,实际上也扩充了“帖学”的内涵,使得“碑学”雄浑的气势,得到了更多的滋润,笔墨更精致、丰富。这样的一种融合,体现了朱群自然书写的洒脱和质朴,再加上他喜爱大自然的本色状态,与信手而来的素材汲取,他的作品内涵便更加突出。朱群的书画展,给我们展现了他坚守的弘毅和壮阔精神。
《四时花草最无穷》 42cm×20cm
翟优 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本次小型交流活动效果显著,与会者多角度点评了其作品意境,充分肯定其艺术成就。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始终坚持“画好才是硬道理”的创作理念,朱群通过近期在杭州成功举办的画展,有力践行了这一理念,为“江苏中国画”赢得声誉。学会多年来突出“弘道养正”精神,强调“承古开今”的学术追求。朱群作为中国画文脉的实践者,其作品既传承历史底蕴,又展现当代创新,展览成果充分印证了学会坚守的艺术方向。此次活动虽规模不大,但为深化学术研究、推动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
陈国欢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观“笔底清风”展,有三重感悟:一是作品好,其画作笔墨纯熟、格调高雅,禅意自然流露,皆源于日常修习而非刻意为之;二是点评妙,高云会长精准剖析,既肯定成就又建议上追宋元,彰显学术深度;三是氛围佳,静观空间恰合“清风”主题。展览印证了守静笃的艺术真谛——淡墨空山处,自有禅风过纸。
墨痕淡处见空山,
一纸风烟万籁闲。
常有幽香生静室,
方知笔底过禅风。
周海歌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
观朱群先生大写意
水墨淋漓透清气,笔含骨力传古风。
以书入画藏韵味,方寸之间透禅宗。
写意精神尤可赞,融汇时代发新声。
《摹·金鉴才先生梅》 75cm×47cm
张广才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原院长
朱群的作品展现了纯正的传统文人画风范。他集书法、诗词、古典文学修养于一身,作品自然流露出深厚的文脉气息,颇有虚谷、蒲华之风,笔墨秀雅鲜活、清健天成。这种在传统文化土壤中自然生长的艺术,在当下尤为珍贵。朱群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在继承中创新中国画的生动范例。
王立庆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朱群书画作品,于传统笔墨中见精神力量。我自幼受西方艺术训练,深知传统之匮乏,却在其作品中触摸到“四正”之魂——正宗笔墨、正统审美、正脉传承、正大格局,恰如高云会长所言,这般坚守在当下尤为珍贵。
其书法用笔中锋稳健,书写性与控制力交融,于古意禅趣之间显平和松弛,格调雅致中见万卷书痕,足见沉淀之深。
李双阳 江苏省书法院创作部主任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朱群的写意作品兼具文人气质与明清韵味,这源于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与艺术修养。其花鸟画线条遒劲有力,尤以兰竹题材见长,取法郑所南、赵孟頫等元人笔意,既得野趣之姿,又具温润之态。作品中的兰蕙摇曳生姿,顾盼有情;山石则运用篆籀笔法,彰显雄浑底蕴。通过绢本与旧纸的巧妙运用,其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核,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温润雅致中透露出勃发的生命力。
王平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原院长
40年前的1985年,李小山在《江苏画刊》发表文章,称“中国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朱群的作品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画一直在发展中,因为中国画的笔墨传承历经千余年,历代不乏开宗立派的代表性画家,他们都是有所继承或是有所创造。
朱群的作品显然是在深入研究古代经典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自身审美选择与笔墨追求的视觉表达,表达了他的思想、理想和感想,追求作品的意境、心境和禅境。朱群作品的另一个特点,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是通过作品抒发一种文人情怀。这在当今是难能可贵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画传承千年以后,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劲生命力。这不但关乎着画家的技巧、修养和学问,更关乎到画家的人品,在毛笔触纸的一刹那,体现出丰富的内涵。
《老梅铁骨铸精神》 138cm×38cm
孙渊远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朱群的花鸟画以幽静淡雅见长,在传统技法中融入个人风格,赋予古典题材新的意境。其作品既展现文人雅趣,又透出佛道禅意,笔致清新脱俗。深厚的书法功底使其运笔自如,以书入画,线条富有韵律美感。花鸟形态的勾勒与书法笔法一脉相承,轻重缓急间尽显物象神韵。
马孟杰 当代诗人、书画家、楹联家 中国楹联书艺委副主任
倜傥不羁独立身,
惊天笔落开乾坤。
风神飘逸资神秀,
典雅清新光世珍。
八大清湘函一脉,
禅开气定更觉新。
世人争誉传流广,
古木高格气森森。
本是江南佳丽地,
气贯大千生氤氲。
如此心性如此墨,
翻使艺坛唤梦岑。
巨石千琢成宝相,
栋木万凿映波心。
知汝久蕴北溟志,
待风扶摇九霄云。
霁月光风墨泼却,
依然恬静武陵人!
吴振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朱群以书法用笔入画,线条遒劲,墨色枯润相生,将书法的节奏感转化为花鸟的筋骨气韵,形成“以书塑形”的独特语言,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书画同源。其作品深蕴古意非简单摹古,而是通过墨色、构图、题跋钤印等传统元素,重构文人画的清雅品格。
朱群的书画艺术体现了江苏地域文化中“守正出新”的创作态度,其作品在传统程式与个性表达之间寻找平衡点。未来或将形成更鲜明的个人符号。
宇文家林 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
朱群书画双修,是中国画的正路,这才是中国画该有的原貌。传统文化、书法国画讲究积淀、相生相发。他画的瘦竹,用笔简练清劲,简由复出,里面有很长的精进蜕化过程。画画要纯正,要以本土文化为基准。朱群的隶书、魏碑写得厚重质朴。写字画画都是生命迹象,年龄、经历就该是自然的生命状态,不需要人为的刻意为之。
他的老纸写意文人画没有十年如一日的功夫是出不来的。由此可见,中国画没那么好创作,多一笔少一笔,浓一点淡一点,都需要真功夫。
隶书《文中子止学·誉卷》 179cm×65cm
樊蕾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导师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朱群作为当代传统写意花鸟画家及书法家,其艺术创作具有中国文人画的笔墨精神,同时融入了个人对自然与生命的独特感悟,形成了清雅洒脱、意趣盎然的艺术风格。
观朱群的作品,多用书画互渗的笔墨语言,强调“以书入画,以画养书”,对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转化为个性艺术。其写意花鸟画,以简驭繁,生机盎然。画面避免了写意易流的狂怪粗陋,在放纵笔墨的同时保持内敛的文人格调;书法、碑帖交融,取法多元,书卷气浓郁。书法则避开了程式化弊端,通过碑帖融合展现骨力与韵致的平衡,充分体现守正出新的文人意趣。
张广明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南京工业大学二级教授
观朱群的书画展,首先是书法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笔下一笔一画都充满了力量与韵律,展现出雄浑与浑厚的气势;同时也不乏温文尔雅的元素,这种平衡的艺术处理使得作品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
其次是国画作品,让我联想到了石涛和八大的风格。竹子挺拔有力,岩石沉稳坚实,小鸟灵动自然。这样的组合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也体现了画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此外,画中的兰花和荷花等,以及小鸟栖息在石头上的场景,都透露出一种禅意。这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让观者在观赏之余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思考。画家朱群的作品整体呈现出野逸不羁、苍茫俊秀、雄厚博大的风格,无论书法还是国画,都流露出无尽禅意。
李刚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专职画家
“笔底清风——朱群书画作品展”是喧嚣的凡尘中迎面吹来的一股清新的空气。在快餐文化盛行,追求短平快,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蹲下身子潜心学习钻研中国画传统语言程式、笔墨技巧,是需要很大勇气和定力的,也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成本的。朱群是幸运的,展厅里呈现的作品证明他的努力和付出获得了丰硕的回馈,他笔下的梅兰竹菊、古树怪石,都笔法精炼、气息高古,且皆以书法用笔写出,而他书法作品的布局章法中又显示出画家的独特匠心,让观者很容易体会到“书画同源”的含义。朱群兄的艺术之根,深深地扎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有了这样的底蕴和深度,相信他的艺术之路会有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