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内蒙古晨报
□晨报融媒 王子豪 武艺彤
“当我感冒时,看到讲台上放置的消炎药和小面包,以及孩子们围过来挨挨挤挤地问候,总能让我忘记疲惫。”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成吉思汗街小学教师杨志琴眼角泛着泪光,说出了这段话。自1992年踏上讲台以来,这位坚守教育一线的“全能园丁”,用数万日夜的陪伴诠释着“班主任”一职。
课桌上的感冒药:
34年坚守的温暖注脚
杨志琴的办公桌抽屉里,至今珍藏着一板未开封的消炎药。她回忆说,多年前,她带病上课时,发现讲台上放着药物和面包,孩子们关切的眼神让她瞬间泪目。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情,成为她34年教育生涯的精神灯塔。
今年初,杨志琴刚经历甲状腺肿瘤手术,因放不下学生,仅休息三周,她便重返课堂。“收到孩子们的私信,我实在放心不下。”她抚了抚脖颈处未愈的伤口,红了眼眶。
班主任是24小时角色:
全能守护者的教育哲学
“班主任不仅是老师,更是医生、法官、妈妈和天气预报员。”杨志琴这样定义这一岗位。晨光熹微时提醒添衣,课间奔走处理琐事,放学后与家长沟通……她的工作日志里写满细碎而温暖的注脚。相较于普通任课教师,班主任需要以“全天候在场”的姿态融入学生成长轨迹。
青丝染霜终不悔:
致教育者的传承箴言
“教师的价值不在收入,而在播种希望。”即使临近退休,杨志琴依然坚持每天最早到校,严谨地对待每件班务。对于青年教师,她寄语道:“教育是慢艺术,要用十年育树的耐心,静待每朵花开。”
如今,杨志琴的身影已成为成吉思汗街小学动人的风景。当谈及退休计划时,她望向操场上奔跑的学生:“只要还能讲课,我愿做孩子们永远的‘校园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