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岁,正是“上学”的年纪。
重新学习一门乐器,掌握最新的AI软件使用技巧,参加一次志愿活动……在时下日益丰富的养老选择中,上老年大学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活到老,学到老”是中国人秉持的朴素信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银发学员选择回到“课堂”,在桑榆之年再次踏上求知之路,开启人生体验的新篇章。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当银发时代到来,如何让更多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今天必须答好的民生考题。
▲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老年大学音乐班,“90后”声乐教师董福顺为老年学员们上课。/新华社
很难想象,老年大学有这么火?
报名排长队、熬夜抢名额、座位不够用——这不是在抢购降价商品,而是部分老年大学招生时的情景。一些热度较高的学校,甚至出现了“一座难求”的现象。
老年教育,正在成为社会的新型“刚需”。老年大学“抢课”热潮背后释放出一个清晰的信号,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银发经济的崛起,老年教育正在成为一种普遍需求。
今年春季学期,国家老年大学魏公村校区课程数量和招生规模相较上学期增加了一倍。其中,居家收纳、有氧健身操、拉丁舞等课程开启报名后就被迅速报满。
“三十岁未完成的事,到五十岁还可以做。”或许对老人而言,到老年大学“报班”重要的不是技能提升或者学历文凭,而是通过老年大学的桥梁与社会深入互动,在这里开启“第二次人生”,收获一段丰富充实的晚年生活。
老有所学,让银发群体有乐有为。老年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建好建强老年大学,不仅是提升老年群体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更为银发群体搭建了发挥余热、展现价值的重要舞台。
依托老年大学这座银发人才“富矿”,越来越多的老人通过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投身“银龄行动”,广泛参与到教育、科技、农业、文化等公益事业中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银发力量”。
以“学”养老,“夕阳教育”正在成为“朝阳产业”。公办老年大学招生规模屡创新高,民办老年大学近年来也实现快速扩张,在一些城市,不少闲置幼儿园更是摇身变成社区老年大学。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老年教育的需求仍在持续升温。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踏入老年大学的门槛。有人来这里“蹭课”,老年大学课程丰富、收费实惠、服务周到的特点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场“蹭老式学习”风潮;也有不少“90后”“00后”选择走上老年大学讲台,为老年教育注入了青春活力的同时,也在彼此成长的“忘年交”中收获了“双向治愈”。
▲在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月河社区的老年大学教学点,学员们学习交谊舞课程。记者 徐速绘 摄/新华社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在今天,养老并不简单意味着吃饱穿暖,还应包含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照拂和滋养。然而,要想通过老年大学这一载体托起更多人幸福的“夕阳红”,现阶段还存在一定的发展局限。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不少老人望“校”兴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数量已达7.6万所,但依旧只能满足8%左右有需求的中老年人。特别是目前我国老年大学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老年人则难以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
此外,有老人反映,一些老年大学还存在“老学员不愿毕业,新学员报不上名”“有的课程要熬夜抢,有的课程没人上”等问题。由于供需失衡,老年人也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上学难”。
办学质量良莠不齐,老年大学“野蛮生长”。一些公办老年大学的课程体系陈旧单一,服务意识落后,无法满足今天老年人现代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部分课程如同“鸡肋”,对本就紧张的老年教育资源造成浪费。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近期对我国813所老年大学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传统课程占比超80%,兼职教师比例为91.27%,67%的老年大学反映存在经费不足问题,办学质量提升仍存在不少难题。
近年来,老年教育需求井喷引得民办老年大学纷纷下场,但同时也出现了办学资质不齐、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水平低下等问题,不仅给老年群体造成经济损失,更打击了老年人的学习热情与社会信任。
暗藏消费陷阱,“银发课堂”沦为“坑老温床”。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不良商家以“办老年大学”为幌子,打着“免费体验”“名师授课”的旗号,将推销课程包装成“学习机会”,导致一些老年人掉入消费陷阱。
老年教育乱象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对老年群体权益的保障短板,也照出了迅速增长的民生需求,老年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亟待解决。实现更多老年人的“大学梦”,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在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老人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拉二胡。记者 孙凡越 摄/新华社
文化养老,让银发岁月有“知”有“味”。让老年群体有学上、上好学,不仅关乎社会文明和公平正义,更关乎每个人的未来生活。
加大老年教育优质资源供给,让更多人“老有所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优化和资源整合,有序扩大老年大学办学规模,持续缩小城乡间教育资源差距,及时缓解“一座难求”的现状;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课程革新、配强师资、创新网络教育等方式,提升老年大学服务适老化水平,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推动老年教育由娱乐向赋能转型。
以上海为例,为满足快速膨胀的社会需求,当地推出“老年大学倍增计划”,通过新建学校、扩大学额、课程优化等举措,有效促进了老年教育“提质扩容”。仅2025年,上海就将新建5所老年大学。
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有机结合,让银龄生活“老有所乐”。“教育+养老”,是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的关键着力点。通过创新老年大学办学模式和服务理念,与时俱进满足银发群体多元化的养老需求,让老年人在学习中养老、在学习中享老,才是对时代呼声的真诚回应。
近期投入运营的南岸区茶园养老服务综合体,是重庆首个老年大学与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融合共建项目。在这里,课程教学、健身娱乐、医疗健康等服务一应俱全,推出的无人机、手机摄影、视频创作等创新课程备受欢迎,其通过“云课堂+线下课堂”的模式,为老年教育注入科技动能。
营造敬老用老的社会氛围,让银发力量“老有所为”。以学习之光,点亮金色年华。对老人真正的尊重,就是认可他们的价值,并为他们搭建展现作为的舞台,实现银发群体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一方面,需要鼓励更多社会力量走进老年大学,为老年大学提供更多资金、人才、课程方面的支持,推动老年大学嵌入“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让老年教育更加普惠均衡。
另一方面,也要打开大门办老年大学,加强老年大学与各行业领域的交流合作,丰富“老年教育+”业态,广泛开展“银龄行动”等志愿活动,用好老干部、老专家的经验和智慧,在增强老年人社会参与感与归属感的同时,为基层治理和经济发展注入银发力量。
老年生活也可以有“知”有“味”,热辣滚烫。唯有以更普惠的供给、更严格的监管、更优质的服务,才能推动老年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让银发力量成为社会发展新引擎,以“夕阳红”添彩“中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