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育人本源 方能创新突破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5-08 17:09
优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 网络运营部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广州天省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彭建平谈民办教育:

回归育人本源 方能创新突破

   彭建平

  教育名家面对面

  在教育改革浪潮翻涌、教育理念迭代升级的当下,民办教育的发展之路备受瞩目。如何在政策框架内巧妙平衡“规范办学”与 “创新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无边界校园”理念怎样重塑学习场景,推动教育变革?AI深度介入教育,又该如何坚守教育本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家庭教育中,“引导”与“放手”的平衡点究竟在哪?带着这些教育热点问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与广州天省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天省”)党总支书记、校长彭建平展开深度对话。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刘晓星

  图/受访者提供

  民办教育要探索多元的办学模式

  广州日报:对于民办教育而言,在“规范办学”与“创新突破”的政策张力中,如何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如何将政策要求转化为教育生态重塑的内生动力?

  彭建平:过去,民办学校经历过一段野蛮生长的时期,现在需要以“规范发展”模式来树立民办学校的新形象,营造一种新生态。这种新生态就是合法合规、拒绝“内卷式”生存的秩序,在探索中塑造新的发展共识——从同质化竞争走向相互依存,互为支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人点亮人”的发展逻辑。

  民办教育“创新突破”的关键点,在于主动回归育人的本质,为教育者提供差异化选择,探索多元的办学模式。要更具有灵活性,更能够直面受教育者的关切,用更适切的管理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需求,开展个性化指导和教育教学。

  对于天省而言,就是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前提下,在课程建设实施上,通过建设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确保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每一门课都开齐、开足、开好的同时,结合学校办学育人目标开发校本课程。天省通过“基础课程、广博课程、卓越课程”三层八维的体系,每学期开设短学期课程、STEAM课程、科创课程、“三力”课程、研学(劳动)旅行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去发现、发展兴趣,聚焦智趣。通过问题驱动教学这一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队伍的稳定对于学校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民办教育而言,既要正视近年公办学校招编扩编带来的教师流动的客观性,又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在待遇保障方面,要为教师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和福利待遇,让教师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要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建立科学的培训制度,为教师搭建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无论是教学岗位还是管理岗位,让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晋升路径。比如在天省搭配老中青、骨干教师领衔的教师队伍,设立了“天省教师岗位六级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年度奖励制度、月度人物奖、魅力班主任奖”等,以此来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教师有归属感。

  无边界校园让教育更真实丰富

  广州日报:部分学校正在尝试打破传统校园物理边界,如将自然景区、产业园区纳入教育场域。这种“无边界校园”理念如何从教育人类学视角重构学习场景?自然环境或产业资源如何转化为课程要素,进而影响学生认知结构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彭建平: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重构“无边界校园”的学习场景,需要结合人与空间的互动、文化传承以及个体发展的多维需求,打破传统教育的物理、时间和学科边界,构建兼具安全性与开放性、秩序感与探索性的学习生态系统。以天省(从化)实验学校为例,学习场景创设关注“安全原点”与“隐秘空间”,提供类似“家”的安全感。如隐秘的休息区、半封闭的植物角或树屋,供学生静思或调整情绪;在自然生态的冒险型游戏场,设计挑战性场景以培养学生的勇气;引入天人山水大地艺术园区徒步越野、卡丁车、攀爬障碍,鼓励学生在可控风险中探索。学校通过技术、资源与文化的融合,重构学习的时空维度。学校还充分借助4A级旅游景区资源,将昆虫观察、植物生长研究等纳入课程。学生可以在景区实地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过程,亲自参加文旅项目当小导游,这种亲身体验能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书本知识,丰富认知结构。

  无边界校园也更注重跨学科整合,通过主题式项目研究和项目化学习整合多学科知识。例如“校园微农场改造”项目,学生综合运用生物、数学、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引入企业的产业科技资源,如无人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这些将自然环境和产业资源转化为课程要素的方式,拓展了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不仅可以从书本获取知识,还能在真实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学习。

  从教育人类学视角看,传统校园学习场景相对单一,“无边界校园”拓宽教育场景,使教育更具真实性、丰富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更强调从统一标准到多元生长的多元评价机制,让评价与文化、生活深度融合。

  AI时代下

  创造力、艺术涵养和坚毅品格是人的核心素养

  广州日报:当AI工具深度介入知识传递,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否发生改变?学校如何在“技术赋能”与“人性培育”间找到平衡点?

  彭建平: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的本质属性始终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人,这一点不会改变。AI工具确实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它的到来将加快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进度制定专属的学习计划,作业智能批改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AI让教育真正有可能俯下身来为人的成长服务,倒逼其从“工业化流水线”转向“生态化成长系统”。

  虽然AI在知识性学习上有优势也能深度思考,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AI无法完全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格培育。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要有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共鸣,是不可或缺的。人工智能是向后看的,它依赖于已有的无限数据,而人类的智慧是向前看的,具有创造力。AI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艺术涵养及坚毅品格,这些才是教育应强化的核心素养。

  “引导”与“放手” 平衡点在于信任和规则

  广州日报:有的家长焦虑孩子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既担心过度干预破坏学习内驱力,又害怕放任导致学习断层。您认为家庭教育中“引导”与“放手”的平衡点在哪里?对不同学龄段孩子,家长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彭建平: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在教育竞争激烈的当下,都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发展。家庭教育中“引导”与“放手”的平衡点在于信任和规则。家长要信任孩子,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培养责任感和独立能力。同时,要通过规则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对于小学生,家长主要扮演孩子生命安全守护者和习惯奠基者的角色,家长要成为孩子习惯养成的“脚手架”、情感安全的“避风港”、探索世界的“引路人”。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家长要为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作示范,比如按时作息、按时读书等习惯。不要给孩子过多的课业压力,重点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而非“学业结果”,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在学习方法建构方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不要强行干预。

  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正处于人生规划的重要阶段,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自身优势和兴趣,引导他们制定合理的升学目标和职业规划。同时,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面对高考压力,家长需扮演“稳定器”,避免传递焦虑,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韧性:“无论结果如何,我们相信你已经全力以赴”。

  天省通过《天省学校家长量规》引导家长确立正确的育儿观、教育观、成才观,与学校协同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当家长明确不同阶段的角色定位后,就能减少教育焦虑,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