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门槛高 上海"养老社区"用什么吸引老年居民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5-06 11:03
代理记账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严远

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贴心的“管家”服务,但在普通消费者眼中价格门槛不低

上海“养老社区”用什么吸引老年居民

如果一家养老院,拥有五星级酒店的房间设施,独立的单间和贴心的“管家”,甚至还有一步之遥的餐厅和丰富的文体课程,相信大多数老人不会拒绝。上海就拥有不少这样的养老机构,业内称之为“养老社区”。换言之,它的本质就是个社区,只是居民全都是老年人。

不过,谈到价格,不少人依然认为这是养老市场的小众产品。记者从一些入住养老社区的老人口中了解到,入住一个单间的房价目前基本上1个月1万元左右。如果和周边的房屋租赁市场对比,确实贵了不少。

养老社区有吸引人的卖点,也有让人望而却步的门槛,这是长期存在的矛盾。过去,在不少普通消费者的眼中,养老社区并不在考察之列,被认为是“普通人消费不起”的地方。然而,变化正在发生。

老人愿为自己晚年投资

今年79岁的张方就住在一个名为“泰康之家·申园”的养老社区,这是目前上海规划入住人数最多的养老社区。2021年4月,老伴因病离世,张方和已在英国定居的子女同时想到了养老社区。“这可能是缓解当下情绪,也是解决我未来养老问题最好的选择。”

张方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按照1个月1万多元的租房和生活支出,1年需要准备10多万元。“假设还能活20年,我需要200多万元。”张方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原先住的房子卖了,用于支持在养老社区的生活。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闲钱”并不会促使老人入住养老社区,但“突然的独居”是个契机。也是因为老伴突然离世,76岁的史美宜入住了泰康之家·申园。社区里大量的老年面孔,以及数不清的日常活动,让史美宜得以更快走出悲伤,融入新环境。因为购买泰康保险,房租可以优惠,折算下来每个月支付8300元。

记者向泰康之家·申园的养老管家求证发现,独居人群目前的确是养老社区的主力人群之一。“现在上海老人大多数都不和子女住,如果夫妻中有一位离世,另一位势必要考虑独自养老问题。”养老社区所承载的情感疗愈和生活便利,成为这一人群的刚需。

当然,养老社区里也有相当比例是夫妻双双入住的。72岁的吴金义和老伴就是这种情况。几年前,吴金义一家还是周围朋友羡慕的对象,女儿女婿的房子就在老夫妻俩房子的一街之隔,一家四口常在吴金义家里聚。

后来,吴金义做了一次管状腺瘤手术。在家养病期间,突然栽倒在地,险些没有醒来。“以前我从没想过去养老院(养老社区),觉得这是80岁以后才要考虑的事。没想到身体的能力衰退会这么快,所以萌生住养老院(养老社区)的想法。”不过这也意味着要支付每个月的租金和生活费,把两个人的退休金全部押上了。

入住后,吴金义遇到一件让他感慨甚至有些惊讶的事情。“我原以为自己已经是思想开明的老人了,没想到隔壁楼的一对宁夏老夫妻才是真正的洒脱。”这对老夫妻是追随子女来做“沪漂父母”的。考虑到要在上海长期生活,一家人也想过买房,最后测算下来发现,养老社区反而更划算,舒适度也更高。

位于宝山区的金秋晨曦老年公寓,如今住着180位活跃老人和200多位需要不同程度照护的老人。老年公寓总经理浦容瑄注意到近年来的趋势:老人对居住空间和环境的要求更高了,宁可多付一些钱,也想独享房间;老人对养老生活的态度变了,他们中的部分人已把这里当成人生的终点站,进来之前就卖掉了房子,“他们想得很清楚,能自理的时候住公寓楼,等身体不行了就住到护理楼”;老人对自己更舍得花钱了,对饮食要求也高了。

其实,养老社区不是个新生事物,只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它是跟保险、理财等投资产品深度绑定,成为具有高门槛的养老选择。以至于大多数老人对它的认识是“住不起”。最近几年,各地的养老社区开始普遍降低门槛、减少约束性条件。一些养老社区仍对购买投资产品的消费者有房租优惠、优先选房等待遇,但也允许消费者以每月缴纳房租的形式入住。

目前看来,相当一部分入住养老社区的老人已不是大家刻板认知里有足够消费能力的高收入群体,他们中,有的是卖了房子来住养老社区的,有的是用上夫妻俩全部退休工资和存款,还有人选择在养老社区过“沪漂生活”……强消费、弱储蓄的观念,正在一群银发老人身上,完成从心理层面到行动层面的蜕变。

养老社区提供哪些服务

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梧桐人家养老社区,不仅配置健康活力区、颐养护理区和二级康复医院,还有酒店和配套商业。这里提供多个户型供选择,有一居室、一室两厅、两室一厅、两房两厅、三房两厅,房屋面积从29.5平方米到119.7平方米不等,且房型方正,户户朝南。

记者在泰康之家·申园看到,50多平方米的一室一厅,房间的设计类似于酒店式公寓,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卫生间、厨房设施、酒店、洗衣机、冰箱、电视机一应俱全,电子设备都做了字号放大标识。全屋没有需要跨步的门槛,卫生间内有淋浴椅、防滑垫、扶手、急救拉环等设施。就连屋内所有墙角、橱柜,都做了弧形边缘。

沪上一些养老社区的房间设计十分贴心。例如,灶台下面镂空处理,方便乘坐轮椅的长者使用;卫生间配备低位晾衣架、设有扶手和报警装置;有中央空调和新风系统,冬季提供地暖,实现常年恒温。老人入住后,有专人上门打扫房间,还配置专门的“管家”,身兼健康助理、物业、陪聊等多重身份。

养老社区与一般小区最大的不同,在于几乎涵盖一切衣食住行供给。泰康之家·申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里有各种口味的食堂、馆子,甚至还可以预订宴席。每年除夕的年夜饭几乎都要提前一个月预订,“老人都很享受自己做东的感觉,把孩子们请到养老社区里吃上一顿”。

上海梧桐人家则提供自助、点餐、宴席多种就餐形式,每天70余种新鲜食材,还有专门的营养师团队进行食材搭配。

此外,养老社区里还有一套隐形规则:社区内所有的设施,都要遵循老人优先的原则。如果外来的客人或工作人员想在这里的餐饮店消费,需等到老人挑选完、结完账,才可以上前。哪怕是乘坐电梯,也需要请老人先上下。

老年人最急需的医疗服务,在养老社区也很方便。张方介绍,在泰康之家·申园,看病可以找服务人员帮忙,社区内有一个二级康复医院方便开药。实在需要去三甲医院就医的,出租车起步价就可以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松江院区。

上海梧桐人家则配备二级康复医院——上海太平康复医院,形成医疗、健康、养老、护理相结合模式,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业运行闭环。

有人会问,每月1万多元能完全覆盖养老社区成本吗?记者了解到,这1万多元费用仅是单间房费,不包含餐饮、护理等,如果要入住更大的房间,或是购买照护服务,每月费用会更高。采访中有老人表示:“现阶段住还可以承受,将来需要增值服务的话,还得给自己准备更多的养老金。”

入住老人呈年轻化趋势

记者从沪上一些养老社区了解到,近年来入住其中的老人呈现年轻化趋势。也就是说,不需要照护的独立生活老人数量在增多。

“2016年刚开业的头两年,来考察的以高龄、需要照护的人群为主,现在人群主力逐渐从医疗护理的刚需型养老转变为期待活出晚年精彩的享受型养老人群。今年社区新推出的一栋楼,入住老人平均年龄比9年前开放的第一栋楼入住老人平均年龄低4岁。”泰康之家·申园相关负责人说。

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章晓懿看来,1955年—1965年出生的老人是“具有新感觉的行动派”。什么叫新感觉?就是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老年生活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养老、看病,而是把消费和生活经营的重点放在二次人生规划上,他们重视学习、兴趣,乃至产生创业、就业的热情,并且是“行动派”,把想法落实在行动中。“我们需要换一种眼光来观照他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兴趣。对养老机构来说,传统养老机构解决的是一个个托底的问题,面向的是失智失能老人的刚需。当然,现在越来越多养老院也在提升服务能级,比如推出单人间、双人间等更符合现代老人生活习惯的服务选择。那么消费更高、服务更个性化的养老社区进入老人的视线范围,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采访中,不少老人提到相同的观点。吴金义说,之所以入住养老社区,是因为一个观点说服了他,“已经入住的老朋友说我的观念太传统、太陈旧了,不要觉得未来的日子只能为生存活着,要想办法让自己能享受老年生活”。如今,吴金义和老伴每天花费约85元,在养老社区的食堂变着花样吃一日三餐,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社团、文体活动。在一年时间里,老伴的“三高”指标都回落到正常值。“我们真的体验到享受老年生活带来的全方位改变。”吴金义说。

提升养老服务人才储备

养老社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还带来另一个结果:这里能提供给青年人的岗位也越来越多。泰康之家·申园目前有1900多位老年居民,近1000名工作人员,其中,1990年及之后出生的员工占55%以上。

为了及时给行业输送人才,去年,全国范围首个独立设置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有了第一届毕业生,而且都成了“香饽饽”。教师刘丽婷回忆,当时学校为32名学生设置专场招聘会,30多家养老机构提供了100多个岗位,一个学生同时拿到四五个offer不稀奇。今年3月,“抢人大战”再次上演。供不应求的局面,直接改变了志愿填报数据。首批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第一志愿填报率较低,调剂占比较高,到了2023年,第一志愿填报率已超过120%。养老服务机构也给出更具诱惑力的岗位,比如院长、院长助理、养老顾问、养老社区管家等。有的企业还设置发展计划,邀请在校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实习,提前锁定人才。

莫德玉2024年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毕业,入职申园成了一名生活管家。在此之前,他已在岗位上实习近一年。“社区里独立自主的活力老人较多,我们入职不是做护理员,也不是处理行政事务,更多的是和老人打交道。”莫德玉说,他现在平均每周上门看望50户老人,和他们拉拉家常,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或是教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智能音箱等设备。

当然,养老社区这种业态要健康健全发展,光有人才支撑还不够。近年来,伴随老年人养老观念的改变、消费能力的增强,社会上新增的养老社区产品也在增加。与此同时,国内多地也偶有出现“养老社区爆雷”“养老公寓跑路”的不法现象,侵害了老年消费者的权益。

松江区民政局相关人士表示,总体上,养老社区这种相对高消费、高品质的养老供给,符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也符合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满足社会多层化、多样化、个性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但目前针对与地产、金融等相关的养老产品的管理办法还需进一步完善。有专家认为,正在实施的《上海市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实施办法》明确养老机构原则上不收取会员费。但对那些与金融产品或者理财产品捆绑的养老供给,还没有明确的监管文件。

目前,上海一些区已提出,希望这些养老社区、公寓等,逐步实现金融和养老服务两条线独立运行。“我们也依托区金融办相关联席会议,区金融办、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管部门等加大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同时会同属地政府,对这一类养老机构进行红色、黄色、绿色风险提示,采取对应风险预警和监管。我们也期待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监管文件,明确各部门职责,推进养老社区规范健康发展。”松江区民政局相关人士说。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杜晨薇 吴越 李成东)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