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邓全生 陈文杰
仔细整理用工缺工台账,及时更新一批供需对接密、发展空间大、吸纳人数多、就业质量高的用人单位清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精准化供岗就业服务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及时掌握就业市场岗位需求和毕业生求职意向。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其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生活幸福,更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拿出有力措施,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路。
精准摸清“需求账”。在当前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是阻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难以精准找到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高校毕业生也因对企业需求了解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打破信息壁垒,地方党委政府要建立起“领导包抓”“干部包联”工作机制,定期走访重点用工企业、高校相关负责人及在校学生,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和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意愿,建立“岗位库”和“求职库”。根据企业在新签约、动工、竣工、投产、增资扩产不同进展阶段,仔细整理用工缺工台账,及时更新一批供需对接密、发展空间大、吸纳人数多、就业质量高的用人单位清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精准化供岗就业服务,全面释放就业政策的“含金量”。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加强对就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精准掌握就业市场中毕业生的就业动态,为政策制定和活动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高效搭建“对接台”。双选会作为高校毕业生与企业直接对接的重要平台,其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就业效率。然而,传统双选会存在信息发布不及时、服务不够全面、签约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优化双选会的组织和服务至关重要。要根据“岗位库”和“求职库”情况,选择辐射区域大、专业特色与市场供需契合度高的高校开展双选会,匹配缺工情况较多、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入校招聘,提高供需匹配的精准度。提前在学校就业信息平台和学生网格群中发布活动信息,有效提高活动知晓度和参与度,让更多毕业生有机会参与其中。根据双选会简历投递情况,组织有意向的高校毕业生代表前往部分招聘企业参观,感受企业工作环境,面对面座谈沟通,打破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陌生感,提升签约转化率。
组合串联“服务包”。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仅需要求职机会,还需要专业的就业指导和全面的政策扶持,而传统的就业服务往往形式单一、内容局限。为满足毕业生多元化需求,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要联合为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就业政策解读、职业生涯规划等就业前置课程活动,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市场,做好职业规划,优化就业质量。以流动车辆为载体,配置“师资服务包”“政策扶持包”,将就业服务送到学生身边,在城市地标、“网红”旅游景点、夜市等青年群体聚集的场所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将城市的“烟火气”转化为招聘活动的“人气”。加快布局远程咨询指导、网络双选会、线上签约等便民举措,实现“用人单位—毕业生—高校”之间的无缝快速对接,使线上“一站式”就业成为常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