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58岁男子坚持3年不吃晚饭,去体检后,他的胃怎样了?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5-02 13:05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各种养生方法层出不穷。

其中,“过午不食”这一饮食方式被不少人追捧。

但这种饮食方式真的适合普通人吗?

它对身体尤其是胃部健康究竟是福是祸?

本文将通过一位坚持“过午不食”三年的58岁男子的真实经历,探讨这一问题背后的科学真相。

01

案例回顾

三年不吃晚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先生,今年58岁,是一名准退休职工,平时生活较为规律。

三年前,他开始关注养生话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一位养生专家提倡“过午不食”。

即中午12点之后不再进食,认为这有助于清除体内垃圾、减少胃肠负担、控制体重。

张先生本就有些发福,加之晚上经常失眠,于是决定尝试一下。

起初,他只是晚饭吃得很少,后来逐渐发展为完全不吃,只喝水或淡茶。

三年来,他严格执行这个习惯,无论节假日还是聚会都坚持原则。

据他说,这种做法带来了几个明显的变化:

体重下降:原来体重接近180斤,现在控制在150斤左右,体型变得更为匀称;
睡眠改善:以前常常夜间醒来,现在基本能一觉到天亮;
胃口变小:早餐和午餐吃得不多也能满足;
精神状态较好:白天精力充沛,很少感到疲惫。

这些“收获”让张先生更坚定了继续“过午不食”的信念。

但今年年初,他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却意外得到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结果。

02

体检报告:胃部竟出现了问题?

体检中,医生通过胃镜检查发现,张先生的胃黏膜呈现出明显的萎缩现象,同时伴有轻度胃炎,胃酸分泌减少。

虽然不是严重病变,但对于一个一向身体健康的人来说,这样的结果令人担忧。

医生判断,张先生长期过度空腹,加上胃液无食物中和,容易导致胃酸反复刺激胃壁,从而造成胃黏膜的损伤。

尤其是年纪较大后,胃部自我修复能力减弱,更容易引发萎缩性胃炎。

这份报告打破了张先生对“过午不食”的全部信任,也引发了他对这一养生法是否科学的重新思考。

03

“过午不食”的由来与误解

“过午不食”最早源自佛教戒律,原意是出家人专注修行的方式之一。

但在现代社会,人们白天工作强度大、生活节奏快,单靠早餐和午餐,很难维持充足能量供应。

而且,“过午不食”并非适合所有人,尤其是以下几类人群:

胃肠功能本就较弱者;

糖尿病患者,血糖易波动;

老年人,代谢下降,容易营养不良;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长期“过午不食”还可能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基础代谢下降、情绪波动等一系列问题。

04

科学角度怎么看待“过午不食”?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一日三餐仍是较为合理的饮食安排。

晚饭并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吃什么、吃多少、以及几点吃。

建议:

晚饭不宜过晚或过饱:建议在晚上6点至7点之间进食,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控制总热量:晚饭可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和优质蛋白;

保持规律作息:吃饭和睡觉之间最好间隔2-3小时,给胃一个消化的时间;

听从身体的反馈:如果长期空腹让你感到胃部不适,那就不是适合你的方式。

此外,饮食只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良好的运动习惯、积极的心态和规律的生活作息同样重要。

来源:且读优选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