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衢州日报
把衢州故事讲给更多游客听
——记国家高级导游余良盛
记者 徐敏 通讯员 管鹏飞
“第一次来到衢州,就被这里的山水、美食,还有余导娓娓道来的故事迷住了。这是一座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衢州,我会再来的……”近日,一位上海游客在游览衢州后留下了这句留言。让游客称赞不已的导游,正是国家高级导游余良盛。自信、阳光、热情,是游客对余良盛的普遍印象。对他而言,带着游客走遍家乡的美景,讲述千年古城的故事,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享受人生的方式。
励志游遍祖国名山大川
余良盛的导游梦,始于一辆凤凰牌自行车。上世纪90年代,当同龄人攒钱买游戏币时,他却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下一辆自行车。此后每逢周末,这辆自行车便载着他奔向衢州的群山:从九华山的云海,到江郎山的三爿石,再到三衢石林的“金钉子”,还有古田山的森林公园。
“那时没人懂什么叫‘研学’,我就是自己的导游。”他笑着回忆。临近毕业时,在“我的理想”主题班队课上,他一句“我希望,长大后能到全国各地看名山大川”,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谁曾料到,班主任一本正经地说起,一名毕业于导游专业的学生,从举小旗带团到成为旅行社总经理的奋斗史。“原来导游不只是玩,还能成为文化使者。”那一刻,余良盛眼中的导游梦有了更厚重的意义。
高考填报志愿时,余良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
每逢寒、暑假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地方志,时常骑着自行车“踩点”未来可能带团的路线。“衢州有9000多个自然村,每个村都有故事。”他像收集珍宝般记录下这些碎片:全旺镇的娘娘厅传说、廿里镇的杨继洲针灸传奇、老衢州水亭门的商埠往事……这些故事,后来都成为他在带团讲解时的精彩内容。
导游是文化的“翻译官”
2007年,大学毕业后,余良盛在三亚兴隆热带花园当讲解员。面对东北游客关于“咖啡豆如何采摘”的提问,他总能用东北方言俏皮回答:“这咖啡豆得挑‘腮红’的,就像咱挑苹果。”这段经历让他明白:导游是文化的“翻译官”,要让知识跨越地域与认知的鸿沟。
2009年返乡后,他开始系统性地“恶补”衢州文化。白天带团,晚上便扎进图书馆研读《烂柯山志》《龙游商帮史料汇编》等书籍,周末则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西安高腔、开化龙顶茶炒制技艺。“导游是杂家,但讲衢州故事必须成为‘专家’。” 余良盛说。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余良盛的讲解水平日益提高。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景点介绍,而是将衢州的文化故事融入讲解中,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衢州的文化魅力。面对老年团,他用“衢州三怪”勾起乡愁;接待亲子家庭,他将龙游石窟的未解之谜包装成“考古探险”;对文化爱好者,他详解南孔祭典与山东曲阜祭典的异同……
2019年,余良盛顺利通过全国高级导游资格考试,获得全国高级导游称号。这是他导游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对他专业能力的最高认可。
做衢州故事的传播者
如今的余良盛,已是衢州文旅圈的“金字招牌”。他运营的乡村露营基地,将衢州故事融入帐篷、篝火与星空:游客在帐篷里听江郎山的传说,围着“南孔爷爷”IP篝火听儒学故事……这些创新方式,让衢州文化以更加生动、立体的形式呈现在游客面前。
“您为什么能坚持讲衢州故事?”面对这个问题,余良盛指向笔记本扉页的一段话:“导者,道也……”他说,导游是文化的引路者,更是价值观的传递者。“每个故事都是一粒种子,游客带走它,或许会在某天生根发芽。”余良盛的微信签名是“山水为媒,故事为舟”,而他自己,早已成为衢州最动人的“文化路标”。
“导游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我要把衢州的故事讲给更多游客听,让更多人了解衢州,爱上衢州。” 十多年来,余良盛用他的热情和专业知识,为游客讲述衢州故事,传播衢州文化。他相信,只要用心去感受,每个人都能成为衢州故事的传播者。而衢州,这座千年古城,也将在余良盛和无数导游的讲述中,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