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主要是知识点积累和学习习惯培养,少数学生明显思维能力不足,大多数学生在这个难度区间,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学习能力差别。
真正体现思维能力的阶段,从初中尤其初二开始,在其他学科难度和区分度都不大的情况下,数学学科的几何与函数板块,既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成长期,也是形成大致分层的关键。
学习意愿和思维意愿大致将学生分为四个层次:
被分流的层次,既没有学习意愿也没有思维意愿,对于学习没有兴趣,小学阶段就已经出现一定的差距,只是因为难度较低还并不明显,而在稍具难度的情况下,学习力不足的差距极大,二三十分甚至个位数的成绩,体现的是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双向不足。
第二类则是有思维意愿,但学习意愿却不足,属于真正聪明但不努力的孩子,但他们这种不努力,与第一类并不一致,而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没有做到足够努力,尤其是英语以及小四科投入度不足,其中英语学科的忽视,往往对于高中学习有着很大影响。
初二这些学生整体会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表现,数学和物理等理科具有一定难度,对于思维能力的要求,让这些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即使不那么努力,即使英语投入度不足,但数理化学科的优势,也能让他们进入重点高中,而在进入高中后,其理科思维能力优势,往往可以获得极为明显的成绩跃升。
这些学生初二阶段思维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高一则进入完全的收获期。
第三类学生与之相反,即投入度足够,尤其是借助外力投入,大量时间在培训班记忆训练解题模型,单纯以做题套路为学习方式,缺乏自主思维的拓展,进入高中往往出现理科成绩的快速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