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普及,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也不断加快。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端,企业数字化采购规模直线上升。
那么,相比C端消费,对于价格敏感性较弱的B端企业采购供应链会有哪些新机遇呢?
企业采购的数字化转型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2020中国企业采购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B2B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94万亿,预计2020年将达到31.19万亿。
中国的B2B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其中,“企业采购”这一市场中的重要一环。而今年的疫情“大考”,对企业采购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因为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生活问题。
疫情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单纯依赖线下采购或单一供应商、没有开展数字化采购寻源的企业,一旦供应链遭遇断供风险,将导致生产物资缺乏,即使复工也无法恢复产能。
企业采购流程极为复杂,涉及繁复的流程以及企业内外利益关联者,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次采购,涉及生产、财务、供应商、合作方等等。
就拿最简单的购买办公用品场景来说,通常需要:不同部门提出并审批采购需求,进行预算调研;行政部采购任务下达采购员,议价采购;出库、进入固定资产、后续服务等一系列的环节。
传统采购往往靠“人”来交流信息,历年采购信息、合同信息仅仅由业务人员掌握。但有三大弊端:涉及流程复杂、部门多、人员杂,过程效率低下;信息分散,因人而变,难以追溯共享;无法前瞻性优化管控,只能事后管理和补救。
从预算报备、采购申请、信息查询、各方比价、招投标评标、洽谈签约、结算交割等等,涉及部门众多,传统采购缺少统一的文字记录,无法规避风险,或进行成本管控。
而传统企业采购一旦使用数字化智能平台后,只需部门经办人在平台下单、收货、验货就可以交付,指令同步给相关财务,预算审批、资产入库,完全线上化解决。且可溯源,快速上手,可配合整体的财务预算进行调整。
据2018年数据显示,中国企业间采购规模总额约109万亿元。但自2010年左右,国内企业开始进入采购数字化的发展阶段,京东、阿里、苏宁、用友等头部和垂直领域玩家,也通过自身能力沉淀或吸引国内外资本介入,推动不同产业的采购数字化进程。
供应链中蕴含的新机遇
今年以来,国家大力倡导“新基建”和“内循环”,新基建包括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看似对于C端消费者有很多想象空间。但事实上,新基建和内循环直接指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业智能化的潜力要大得多。
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增长下一个引擎,也是下阶段竞争的关键所在。而企业采购的数字化转型仅仅是一个起点,供应链管理和数字化管理,才是目的。
以竹木业内的“熊猫金林”平台为例,通过数字化赋能,打通采供两端,将大量优秀的采购商、供应商汇集在平台,依靠大数据与专业算法,引导广大采购商(供应商)在平台上快速发布需求、快速匹配供应商(采购商),推动传统竹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再造、优化,重新配置企业工作流程;并对数据实施即时收集、分析、反馈、预测、协同等干预方式,把庞杂交错的信息流进行数据化后并行处理,达成高效协同、支持决策、提升效率、节省成本、控制风险等目的。
当前,中国有了全球最大,最完整,链条又很长的制造链,然后又有一张物流网把制造链更有效地连起来,下一步就需要一个“调度系统”让这张网和这个链条可以实现全局协调,效率最高。
而这个“调度系统”就是数字化系统。业内有人士表示,“匹配供需”是“数字化系统”核心价值之一。因为,数字化转型对于供应链管理,不仅要考虑提升协同效率,还要考虑供应链的平稳和可持续运行。
与此同时,匹配供需不仅仅是战略寻源,还包括全链伙伴之间需求和供给的匹配、信息数据的匹配;以往因为没有数字化系统,供需无法进行定位和匹配。而“数字化系统”能利用大数据技术驱动平台与其他信息系统数据交互,打通数据壁垒和供应链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间的阻断,实现数据跨平台互联互通及供应链可视化管理。
在“数字化系统”的加持下,将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供应链模式密切融合,可以加速驱动企业实现数据支撑全流程节点决策,按需快速响应、即时决策;支持多向互动的决策需求,不是单向循环,执行也可以矫正战略;帮助企业运营流程从“串行链式”升级为“并行网状”,大大加强企业内外部的互联互通,极大地提升企业运营效益、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
总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必要考虑供应链的平稳和可持续运行,而在数字化转型中,供应链管理和数字化管理将得到优化升级。
声明:本文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