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脱离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落后教育方式,却无形中进入了冷暴力的误区。
冷暴力的影响有多大呢?
法国医学博士、临床精神学者在《冷暴力》一书中这样形容冷暴力:
“冷暴力的残忍在于,它杀人于无形,表面上看不到刀光剑影,但却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完全破碎,陷入到彻底的绝望和孤独中。”
不是只有肢体的打骂会让孩子感受到痛苦,语言攻击、长期无视带来的伤害要比肢体的伤害,更加沉重、长久、难以治愈。
美国健康与公共事业部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会发布大数据调查,发现超过80%的儿童虐待案例实施者其实是孩子的父母,而和父亲相比,通常家庭里的主要施虐者是母亲。
在中国,对孩子的虐待,父母就占了84%。
这个数据或许会让很多人震惊,认为父母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不可能虐待孩子。
武志红在《圆桌派》节目中说,现在人们常常会说一句话是,我是一个人长大的,而“一个人”往往指“童年记忆里我们父母没有真正在场过。”
相信这句话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丧偶式育儿的确是很多家庭的现状,“父亲”“母亲”对很多孩子来说,只是一个称谓,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
他们可能会给孩子提供相当的物质保证,却从不会认真听孩子说什么,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保持冷漠。甚至当孩子显露出情感需求时,会被视为软弱、无能、没有出息的表现。
长期的情感被冷漠对待,孩子就有可能产生心理畸变的可能性,轻者性格内向,对世界充满了不安感,重则有可能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而这些积压在心底的负能量,终有一天要爆发。
李小璐曾在一次访谈中提起,自己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一直是一个人。父母离婚,又各自有自己新的家庭。没有人在她内心感到脆弱的时候,陪伴在身边。
当她想要倾诉一些内心的不安和害怕时,她找不到人倾听。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一株漂浮的浮萍,无依无靠。本以为和贾结婚后能获得心安,可是贾疲于奋斗事业,根本无暇顾及她的感受。
李小璐后来的事件,是因为抑制不住原始的冲动吗?其实未必,从两人的社交状态看,两人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如胶似漆。
李小璐自己也曾说过,她曾经有很多机会学坏但她没有,她的父母应该感到庆幸。后来的事件,我认为更应该倾向于对内心缺失的自我弥补,这不过是她在试图治愈曾经的自己。
这并不是个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能遇到一些性格内向腼腆、一直中规中矩的人,突然有一天干了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
这些人童年常常都有被冷暴力的遭遇,做一件超出别人想象的事情,实际上是他们在救赎自己。
冷暴力就是暴力的一种,更是精神虐待。
海南省儋州市那大第七小学四年级的一次语文考试中,有一位同学的作文《爸爸,我想对你说》中写道:
爸爸,我一直想对你说:和我玩一会。每当我看见别人的爸爸带他们出去玩的时候,我是多么的羡慕。我就只会看见你玩手机、玩手机。你就只会玩手机,你已经快不是我的爸爸了,你快是手机的爸爸了。
诸如此类的小学生作文、段子在网络数不胜数,可见当下家长缺席孩子的成长,不是某一个家庭,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当一种伤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如果不及时的反思改进,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影响?
除了上述的冷暴力,不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有可能承受以下两种暴力。
一、负面情绪暴力
给孩子带去负面情绪也是一种隐性的暴力,这种暴力或许不是父母刻意为之,但孩子是很敏感的,且在童年生活里父母是和他们关系最密切的人。
父母就是他们的世界,如果父母总是阴晴不定,可想而知他们的世界会有多么的灰暗。
二、道德压榨
不少家长会在孩子面前哭穷,他们不断给孩子灌输,我为了养你花了多少钱,受了多少罪,你将来要回报我。
或许他们认为这是在教育孩子要知恩图报,但这种方式对没有经济来源的孩子来说太残忍了,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为了得到回报才养育自己。
他们的心理状态就会长期处于担忧经济来源的恐慌中,在成年以后面对金钱过于痴迷,甚至价值观扭曲,为了得到利益不择手段;也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彻底失去获取金钱的能力。
能成为一个人的父亲或者母亲是上天的恩赐,这个身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的完整,通过另一个生命我们能获得很多独特的体验。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有期限的,如果错过了那个期限,是无论如何都弥补不回来的。所以年轻的父母,千万不要用忙为借口,忽略对孩子的陪伴。
虽然陪伴孩子看起来要比玩手机、打麻将获得即时快感少,但带来的益处却能影响一个家庭的兴衰。
孩子的人生决定权实际上在父母的手里,父母若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吝啬投入,必定会获得非同寻常的收获。
著名企业家李嘉诚说: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如果年轻的时候对孩子疏于管教,年老的时候,多少的荣华富贵都是过眼云烟,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凄凉。
而一个温暖有爱的孩子,或许没有什么大成就,但能够让你尽享真实的人间温情。
来源:第一心理
作者|神奇小小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