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们不招全职员工了!”

作者:石亚茹 分类:企服行业 时间:2020-10-20 20:21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运营部

生产方式的改变,也会促进就业形态和雇佣关系的转变。目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服务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各种新型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就业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工作形式日益灵活。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难以评估的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灵活就业等多元化的用工模式,成为促进经济和就业市场的新常态。

01

2020年新冠疫情对企业的用工模式造成巨大的影响,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员工到岗的问题。

智联调研数据显示:47%的参与调查企业在今年3、4月实现员工返岗复工,16%的企业受阻严重,5月后才实现复工。截止9月17日,仍有9%的企业员工未完全到岗。

调查显示,超半数企业存在用工短缺、关键性岗位人员缺失问题,位居“复工困难榜单”首位。

伴随着用工短缺的另一面,却是“员工闲置”,一部分是因为疫情导致的市场萎缩,另一部分则来源于传统企业科层架构所存在的人员冗杂问题。

“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选择减薪或裁员,以节省人力成本。

一方面精简员工,缩减部分传统全职人员,另一方面,企业也依托互联网雇佣灵活用工人员,实现低成本、短期性人力资源调配。

调查数据显示,在后疫情时代的人力资源改革方面,49.8%的企业缩减全职员工队伍、仅保留精英;实施内部转岗调整、雇佣灵活就业人员的企业亦分别达到27.6%与24.6%。

疫情加速了由企业内部从科层制向扁平化管理的改革,在人力资源短缺,资金吃紧的时期,企业开始把组织目标的工作进行科学归类,找出哪些能够外包,哪些需要内部精英团队,让相应的人承担相应的工作。

中国劳动和社会科学保障研究院研究表明,我国总体上有1 亿人从事灵活性的就业,其中有 7800 万人是依托互联网的新就业形态。

在新就业形态下,员工对企业的从属关系依旧在经济层面存在。但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工作的兼职性质导致平台员工在组织层面上并不属于平台企业,“公司+员工”的雇佣模式正在向“平台+个人”演变。

02

新型用工模式下,企业聘请的不是“人才”,而是个人所具备的“技能”,因此对就业市场也有不小的影响。

据悉,疫情期间,57.7%的企业提高了人才招聘标准,其中,44.4%的企业更看重求职者技能的实用性。

而在灵活就业等新模式岗位的招聘中更是凸显了这一点,「技能能力」以70.9%的高比例位居企业看重因素的榜首。

岗位已不再是人才活动的条框,企业通过技能标签靶向雇佣人才。

这样的改变也发生在职场人身上,在一项针对职场人对未来自身的就业形态规划中,57.3%的职场人计划在主业之外发展“第二职业”,活用自身专长,3成受访者愿意投身灵活岗位。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