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承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不聚精会神,注定做不好企业
有一家上市企业自2015年开始亏损,深交所已对公司股票实施停牌。这家企业的创始人还曾登上福布斯富豪榜,如今因欠债不还,被中国执行信息网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是因为他犯了两个严重错误:一个是听信外界不实言论,误认为纺织印染产业过气了,日渐式微是必然,所以转而瞄准新能源产业进行投资;另一个是觉得做制造业辛苦、赚钱慢,既然公司已经上市融资了,就可以进行资本运作,设法“用钱赚钱”。
如此,带来两个后果:一个是涉足自己完全不擅长的领域,投资失败,欠下很多债;另一个是荒废了自己的主业。
与上述企业形成对比的是,一家规模比较小的印染企业,却把传统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在过去10年里,该公司老板胡总也遇到过各种诱惑,但因其理性和执着,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最终造就了一家标杆企业。
热衷“时髦”培训,终究“竹篮打水”
有一家年销售额近2亿元的食品企业,有自己的品牌和渠道,公司经营得很好。公司之所以能够以自主品牌立足,和老板张总执着于产品研发有关。最近,张总基本不管工厂生产这方面的工作了,将几个车间分别承包给几位车间主任,自己开始收租金。
之前,张总不喜欢参加外部培训,大部分时间是“泡”在工厂研究产品,后来因参加了一次为期3天的培训课,在所谓“大师”的引导下开始热衷参加培训。为了解决企业难题,给自己和企业高管们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班,几年下来,培训费花了一千多万元。
按理说,参加了这么多培训课应该是有效果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张总每次听课时感觉老师讲的都对,在企业实施后却没有效果。这是为什么?因为,很多培训课通常是“外行授课,内行听课”,那些看似可行的方法,其实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就这样,高额的学费打了水漂,更大的损失是失去了过去几年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
如果这家企业不痴迷于各种“时髦”培训,而是带领员工进行精益改善、用心研发,是不会落到这般境地的。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一是很多人对产业的理解有偏颇,误以为传统产业就是落后产业,其实不然,若在传统产业上“精雕细琢”,也会产生很大价值;
●二是老板误以为培训可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对各类“时髦”培训倾注了过多的热情,耗费大量资源。事实上,要想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让管理者“走出去”,看看优秀企业是如何管理的,并带领员工一起“撸起袖子做精益”。
本文发表于《企业管理》杂志2020年第8期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