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今年受疫情影响,各界的行情都不算太好。一时间,求生存,求转型的话题挥散不去。而这一次的危机,用陈岩的话来说:“危机是‘危’,也是‘机’”。
数字化已经是一个必须的趋势
陈岩提到,在这几年的热词当中,ADtech、Martech是频繁被提及的。大家致力于追求如何用技术去改变一个行业,如何通过技术获取更多的数据。因为有了数据,就可以分析出来趋势的变化。通过拥有的数据,通过技术的手段真正做到精准的消费者洞察,继而就可以做到的客户品牌和产品传播的精准营销。
陈岩说,所谓的数字化,其实本质上就是积累出数据资产,以及做好数字化后的运营。很多人总是喜欢说“我怎么样”,“我多牛”,其实真正牛的不是你,是消费者。
品牌沟通的对象是消费者。消费者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改变生活形态和媒体接触习惯,消费者的变化带来的是,品牌营销也要用不同的技术和不同的方法去接触消费者,这是不断变化的。
陈岩列举了几个消费者消费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这种变化在加快。在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到,凡是数字化、互联网化的企业,营收都是在往上走。
线下媒体如何布局数字化进程
在中国广告产业数字化中,最艰难的一环就是线下媒体。分众传媒作为头部的线下媒体,在数字化进程的路上不断摸索,也颇有成果。在主题演讲的分享上,陈岩系统地阐述了线下媒体在数字化的进程中该明确怎样的定位,同时更是着重说明了未来的线下媒体数字化转型的趋势。
线下媒体分成三种,一种是头部平台,一种是腰部平台,一种是尾部平台。头部企业会搭建自己的媒体交易平台,黄金资源只在自家平台上售卖。第二块是对接跨媒体综合投放平台,头部企业和腰部企业会参与其中,因为大型的跨媒体投放平台可以为其带来额外的流量。第三块则是长尾的小媒体,因为过于分散和小量,只能对接到纯粹户外的投放平台。
对于未来的线下媒体的数字化转型,陈岩提出了两种可能性:一则就像分众这样能够有自主研发数字化能力;二则可以去对接平台。两种各有优劣,第一种难度很大,成本很高,但它能给企业带来数字资产和自主运营管理权,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话语权。第二种前期研发成本和难度较低,但是缺乏数字资产,企业也没有自己的话语权。
无论如何,线下媒体的数字化是一个必然性,是一个分水岭。从投放前客户精准化投放的需要,到投放中跨平台投放及灵活投放的需要,再到投放后全链路数据联通和分析的需要,都在推动线下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分众就是基于这样的业务需求,进行了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
投放前,通过多维度跨平台的大数据广告策划系统,实现了线下媒体的精准投放,为客户日益增长的精准化、多样化投放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投放中,KUMA平台通过算法优化,实现了实时动态库存及订单管理、智能及精细化的排片管理、自动化远程上刊推送等,还可以程序化对接DSP平台进行互联网广告模式的自动投放,实现了线下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平台的实时对接与融合;
投放后,构建了第三方广告实时监测体系和户外电视收视率系统,保障投放标准化、效果评估可量化。还与阿里巴巴建立跨平台合作,完善了线下媒体营销效果的全链路归因分析。
线下媒体数字化困境的破局
当然转型升级必然伴随着阵痛,线下媒体数字化过程尤其如此。工程难度、建模难度和成本要素都是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不仅如此,数字化的过程中,还会有认知层面上的误区。
第一个认知误区是简单不以为意。陈岩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升级,而是产业模式的改变,是企业经营模式改变,这取决于老板的决心。因为这个过程中有技术壁垒,数据壁垒,人才壁垒等一系列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解决。
第二个认知误区是全盘否定传统。在这个层面,陈岩认为,企业要找准自身的定位。作为线下媒体,要很清楚的知道,赢得人心是品牌建设的根本,而流量是结果。心智的价值并不能完全用效果数据来呈现。在传统广告发展的这几十年里,积累了大量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对广告的各种影响因素做了大量分析,是传统媒体的宝贵经验,应该利用当下更丰富的数据,加以更好的发挥。
数字化其实在很多的时候是革了企业自己的命,因为数字化带来的是效率的提升,以效率为先导,打破原有的组织架构,同时以技术为驱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最后,陈岩总结提出,在未来数字化之路上,线下媒体和线上媒体包括数据服务方,是共生共赢的模式,用开放协同和创新驱动增长。所以整体来说,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是企业必须具有信息化、智能化运营能力,数字化运营效能是媒体竞争的起点,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是生死存亡的分水岭。
整编 | 文庆叶
责任编辑 | 树下
审核主编 | 王林娜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