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不合群,也是一种高级社交

作者:朱江萍 分类:文化 时间:2018-11-30 15:21
企业财税服务中心 - 运营部

前几天,我听到80后的职场前辈说:“现在的年轻人,真不合群。”

他历数了当代年轻人不合群的几个表现:公司聚餐,不去,宁愿请假回家;合租半年,和室友说过的话不超过十句;周末除了刷剧就是刷抖音,微信步数不超过100;过年都不愿回家,最怕有亲戚朋友从外地来玩。言外之意就是,现在的年轻人独来独往,比较冷漠。

作为一名95后,我几乎条条中枪,问问不少同龄人,也大多如此。90后真的不合群?不合群就是冷漠?怒不可遏的我写下了这篇文章。


90后的不合群,也是一种高级社交


前段时间,90后的“社交降级”火了。简单说,就是“同居不说话,点赞不聊天,记不住同事的脸”。沉浸在自我的小宇宙,上班戴上耳机,下班准时回家。人生最开心的时刻,是对方主动取消了一场你一直想取消的约会。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是“社恐最高兴的几个瞬间”,获得了几万网友的转发点赞。国庆后,微信官方发布过一份《2018年国庆长假微信数据报告》。从9月30日到10月6日,全国共有2100万微信用户选择假期宅在家。其中,56%的用户为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这批年轻人的微信运动步数日均不足100步,被戏称为“百步青年”。古有百步穿杨,今有百步躺尸。

对年轻人不合群最主要的指责,来自于父母辈。毕竟,“合群”意味着安全感,是以宗亲和乡土为纽带的中国人最重要的一条生活经验。过往岁月里,合群的生活充满了烟火气的温馨。逢年过节,一大家人热热闹闹,一起动手炖肉包饺子蒸馒头炸丸子,唠嗑的功夫就把东西做好了。日常谁家做了一个好菜好饭,会留出几份,分享给近邻们。在父母辈的经验里,不联系亲戚,不结交朋友,不对单位领导低头哈腰,一个人几乎不可能社会上立足。所以,我们这代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合群”。


90后的不合群,也是一种高级社交


而父母辈,信奉多条朋友多条路,宁愿委屈自己,背人情债,也不愿说出真实的想法。问题是,那些无效社交真的有什么意义吗?很多90后们离开家乡,开始怀疑传统社交的意义。对领导溜须拍马,该裁员还是会裁员,而且领导看的是工作成果。对亲戚保持联系,可能换来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以及时不时的开口借钱。在各种场合结识了大堆朋友,最后都变成了点赞之交。还有前同事、前领导,更是神奇的存在。一离职,几乎就是陌路。两个字,虚伪。

传统的生存经验用不上,90后们随即发明了新的社交规则。

其中有一条就是,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为什么会这样?有一条原因是,社交不能给当代年轻人安全感了,但独处可以。在小地方的人情社会,父母辈可以从社交中获得一种合群的安全感,为此宁愿牺牲私人空间。在偌大的北上广深,圈子的概念弱化,生活压力大,随便出趟门就得花1个小时,见面的成本激增,而且大多都是对自我没有任何提高的无效社交。

而独处,一个人待在一个巴掌大的出租屋,手机满电,网速超快,能带来更大的安全感,这也是《低欲望社会》里说的。

周国平说:“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

与其随大流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社交上,倒不如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次,更有个人主义观念的90后,比父母更懂得人与人的界限。


90后的不合群,也是一种高级社交


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安全距离”。

当你独自在空荡荡的电影院,进来一个陌生人却坐在你旁边,你会感觉到压力。这就是因为你感到自己的“安全领域”被侵犯。而在90后眼里,父母亲戚的社交是没有界限感的,他们让渡了自我的安全距离,获得了群体性的安全。而年轻人信仰的是,“与他人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人际距离,相互联结又绝对独立。”我不干涉你的生活,你也别干涉我的生活,这叫互不打扰。

最后一点是,现在的年轻人更关注自身的感受,也重视对自我的提升。我有很多同事在周末,都愿意在家看书、买网课学习,或者去锻炼身体。而社交,往往带有提升自我的目的。不愿意社交,是因为能从其他地方找到满足感。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表达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个人默默地跑步,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写文章,我也不觉得煎熬,也不感到无聊。”

相比于父母辈,这些城市青年活得更潇洒和舒服。

也有上代人批评,年轻人的不合群和独处,和家人亲友产生了距离,是商业社会的人情冷漠。这个锅,我们年轻人不背。且不说社会本身的净化迭代,说90后冷漠,我第一个不同意。独处不等于事不关心,分寸感也不等于冷漠。

前段时间,一篇《北门糖葫芦事件始末》的文章在网上热传。事情很简单:北京昌平的中国政法大学门口有一个小摊贩阿姨,丈夫双耳失聪,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为了维持生计养活家人,冬天常常在校门口卖糖葫芦为生,法大的很多学生都认识,也照顾阿姨生意。

前几天,三名疑似城管的便衣男子,以无证经营为理由,把卖糖葫芦的阿姨推搡在地,掀翻小车,辛苦做出来的糖葫芦和玻璃碎片落了一地。等人走后,阿姨想要维权,报警却没人理会,在寒风里整整等了四个小时。热心学生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帮阿姨卖糖葫芦,甚至买下了阿姨所有的糖葫芦,免费分发给同学和路人。这还不够,法大学生拉了群,准备替阿姨维权。和阿姨一道去了城管队、街道办讨说法。最终,维权成功,阿姨得到了一个新的小摊车玻璃罩作为赔偿。城管队长也承诺,将会对涉事人员进行批评教育乃至严厉惩处。这大概是这个冬天最让我觉得温暖的一件小事。


90后的不合群,也是一种高级社交


看到这些,你还觉得90后冷漠吗?反正我挺替这些同龄人骄傲的。

其实,这样的事挺多的,我所认识的90后对公共事件的热心,一点也不输他们的父辈。甚至,要热心很多。一个司机在十字路口转弯的时候,因为用力过猛,车上大批物品被甩下了车,散落在路上,哪哪都是。

在这一次,视频显示,路过的年轻人们挨个停下,纷纷走到路中央捡起散落的物品,最后在十几个年轻人的努力下,车主的物品都整理好了重回车上。旁人只要稍微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在很多事件里,先站出来的,永远是年轻人。他们孤僻,独处,但并不冷漠、不无情,相反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一项《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2014)》调查称,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较高,平均得分83.09分。

而在今年,《腾讯00后研究报告》里,“产生群体意识”、“为群体做出行动”都是00后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说,00后们不但会关心所在群体的大事,还会采取行动。这是典型的公民意识,是比前几代人最明显的进步。

但今天,我不会给你推荐有关“独处”的学术著作,不符合我们95后的作风。

我想告诉你的只是,孤独、孤僻、甚至独处,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别人怎么想,别人怎么看,都不重要。不要管自己是不是所谓的异类,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不止你一个人,你还有同类。

我看过一本漫画书《我很好啊你怎么样》,漫画家莎拉•安徒生就画了一个女孩的吐槽日常。拖延症、强迫症、不自信、社交恐惧……幽默有趣的剧情和夸张好笑的画风,治愈了很多孤独又沮丧的心。

最后,我其实很反感用90后的标签,简单粗暴地划分人群,这种划分本身就隐含了社会偏见。但为了论述,我又不得不用。

90后的不合群,其实是某种更为高级社交:既有自己的小宇宙,又会关心群体利益。因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更懂得舍弃。因此有人说,90后成长在互联网崛起的时代,观念更现代更开放,没有历史包袱,可能是最正常的一代人。父母辈的观念扎根于他们的人生经验,也无可厚非,你没必要去说服他们。

总之,人生在世,怎么舒服怎么来。毕竟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朱江萍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