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成分表”能说明什么

作者:成慧敏 分类:女人 时间:2018-11-08 14:11
企业财税服务中心 - 运营部


化妆品“成分表”能说明什么



自从美国的宝拉阿姨创建“成分党”以来,迅速风靡全世界。这股潮流也影响了国内的消费者,尤其是国家2010年在化妆品行业实施“全成分标示”后,成分分析在消费者中曾经颇受欢迎。但是,也有一部分消费者,对“成分党”嗤之以鼻。认为只凭一份简单的成分表,根本没有办法判断产品的特性,还是自己实际体验更准确。

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经常展开论战,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到底哪种观点会更靠谱呢?今天就谈谈这个话题。


化妆品“成分表”能说明什么


“成分表”能告诉什么

“成分党”能够在全球流行,肯定有他的道理。回想2010年以前,化妆品外包装上不用标注全成分,您看到的成分表全部是“某某因子、某某活性物、某某提取物”,连最基本的成分——水都没有。消费者完全不知道自己用的产品含有什么,全凭商家的广告判断产品的特性。给无数奸商提供了忽悠消费者的方便之门。

化妆品开始“全成分表示”后,虽然大部分消费者还是不了解成分的意义,但商家已经收敛了很多,不敢像原来那么肆无忌惮了,多多少少都有所收敛。做为一个合格的“成分党”,是可以从成分表中得到以下信息的。

◆大概判断产品的特性

如果对化妆品成分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就可以根据核心成分的作用,大致判断一款产品的特性。比如有些宣传美白的产品,认真观察他的成分表,排在前面的成分没有任何美白功效,只在成分表末尾看到美白成分,这类美白产品的效果就要打个问号。

有些宣传具有祛痘效果的产品,成分中却没有任何消炎、杀菌、控油的成分,他的祛痘效果是怎么达到的呢?只有一种解释,成分中添加了一些违禁成分,比如激素、抗生素等,起到祛痘的效果。但这些成分是不允许在化妆品中添加的。

还有在某个渠道非常火爆的“贵妇膏”,一瓶售价近千元,价格和一线世界名牌差不多。但仔细观察药监局备案的成分表,虽然看起来也添加了不少活性成分,但这些成分根本达不到他所宣称的效果。看到最后,一大推“着色剂”赫然在目,被奉为神话的“贵妇膏”,口口相传的所谓效果,竟然相当一部分是“着色剂”的作用,原来花高价买了一个高级“素颜霜”。

只要成分表是真实的,并且按照国家规定排序,还是可以通过成分表大概判断一款产品的特性。这种能力可以让您过滤掉很多无效产品,少踩很多坑。

◆判断商家是否诚信

虽然国家在《化妆品标签全成分标注详细说明》中,对化妆品成分的标示、排序都有严格规定,但有些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一些错误的观念,故意省略一些成分,把成分排序打乱,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如果商家有这种行为,基本就可以进入黑名单了,广告做的再好,都不建议用。

任何一款化妆品(不含水的成分除外),都必须有防腐措施。如果没有防腐措施,经过仓储、物流、货架,最后到消费者手里,肯定会染菌、腐败、变质。绝大多数宣传不添加防腐剂的产品,只是没有使用常规的防腐剂,而是使用了一些具有防腐作用,但没有被药监局划入防腐剂这个类别管理。关于这一点,甄垚在《有没有不加防腐剂的化妆品?》、《“无防腐剂护肤品”是否真的温和?》,有详细分析。如果您发现一款产品中没有任何防腐措施,这瓶产品基本上可以划入黑名单了。

有些商家故意把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成分放在成分表的前面,忽悠消费者。如果一款产品,成分表前5位全部是所谓的植物提取物、活性成分,这瓶产品的成分排序很可能有问题。还有些成分,国家指导最大添加量低于1%,但这些成分却排在成分表的前几位,这瓶产品的可信度就很低了。这些常见的成分有寡肽-1(EGF)、视黄醇(A醇)、苯乙基间苯二酚(Symwite377)、玻尿酸(透明质酸)等等。


化妆品“成分表”能说明什么


◆有效成分添加量够不够

按照国家化妆品成分标示方法规定,成分的排序是按照含量多少,由高到低排序。浓度越高,排序越靠前。所以您会发现,大部分化妆品排在第一位的成分往往是水,因为水的含量最好。但含量1%以下的成分,商家可以自由排序。因此,判断1%这个分割线就非常重要了。甄垚简单列举一些方法给各位小伙伴参考。

●防腐剂:含量都不会超过1%,如果一些成分排列在防腐剂的后面,说明添加量肯定会低于1%。至于那些是防腐剂,很多商业网站上都可以查到。但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商业网站的排序并不准确,要去药监局网站查询,或者看产品外包装上的产品排序。

●增稠剂:如果成分中出现黄原胶,阿拉伯胶等名字为××胶的成分,卡波姆,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等名字有××纤维素的成分,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纳等,或者名字中有名字带有××聚合物,××共聚物的八成就是增稠剂。大部分产品总增稠剂添加量都不会超过1%。但不绝对,有些啫喱、凝胶、少部分防晒霜增稠剂添加量会超过1%。

●香精:香精添加量非常低,一般添加量都会在1%以下。不过消费者现在对香精比较抵触,商家通常会把他放在最后,不会放在前面。

●其他成分:还有些成分,通常添加量都会低于1%,比如透明质酸钠、尿素、甘草酸二钾、尿囊素、EDTA二钠、红没药醇、PCA-钠、人寡肽、棕榈酰×肽、谷胱甘肽等。这类成分非常多,只要多留意,会发现很多。

根据1%分割线,可以辅助判断有效成分添加量,帮助判断一款产品的效果,不被广告宣传迷惑。但要特别说明的是:并不是添加量低于1%,就不能发挥作用。比如前面提到的视黄醇(A醇),添加0.05643%,已经是国家指导最高添加量了。著名的美白成分苯乙基间苯二酚(Symwite377),添加0.5%就已经属于高添加量了,再增加刺激性会加大。大家熟悉的玻尿酸(透明质酸),0.5%的添加量就算很高了,再添加,料体就会非常粘腻。1%分割线只是辅助判断成分浓度的一个点,可以参考,但不能认为低于1%就绝对没有用。

看到某个还算出名的博主,号称是化妆品配方师,天天拿1%分割线说事,只要低于1%的成分,一律说没用,是炒作成分。我真的怀疑他真的是配方师吗?这么基础的知识都不懂。

“成分表”不能告诉什么

“成分表”虽然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但不能把成分表神化。很多方面是成分表判断不出来的。比如:1、原料来源;2、成分之间相互作用;3、生产设备和工艺。

◆原料来源

成分表只是告诉我们添加了某个成分,但没有办法告诉我们商家用了什么等级的原料,以及这个原料有效成分的含量。同样是矿物油,高品质矿物油封闭性高,保湿效果好,不含杂质,不会刺激皮肤,性质温和。但一些低质量矿物油杂质含量高,会刺激皮肤,引发敏感,甚至会长痘。

最近几年流行的氨基酸洗面奶,使用的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千差万别,实际体验差别很大。比如常用的氨基酸表面活性剂“月桂酰谷氨酸钠”,日本味之素公司出品的原料和国内一些厂家的原料,实际洗感差了好几个等级。

自从SK2神仙水出名后,“半乳糖酵母样菌发酵产物滤液”这类原料开始大热。很多的国际原料商家开始研制类似的原料,虽然也有不少精品,但还没有和“半乳糖酵母样菌发酵产物滤液”完全相同的原料出现。各种宣称平价“神仙水”的产品,只是一种炒作噱头。

同样是植物提取物,只看成分表,您没有办法判断植物的生长环境、提取工艺、有效成分的含量等等。而这些因素,往往决定了一款原料的最终效果。

◆成分之间相互作用

化妆品通常会含有很多成分,这么多成分添加在一起,相互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是增效还是减效,稳定性增加还是减少。是无法通过成分表简单判断的,即使是顶级配方师,都不能百分百判断一款产品的特性。

成分之间相互搭配,有时候会产生几倍的效果。而这种搭配,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来的。这点有点类似中药之间的搭配。有时候发现这种组合,具有运气的成分。

另外两位大咖在开发“朗诗妮顿美白精华”过程中,有一款美白成分“3-o-乙基抗坏血酸(VC衍生成分)”,具有不错的抗氧化、提亮肤色的效果,稳定性要比大部分VC及其衍生物要高,但在水溶液中,很难保证3年保质期末不被氧化。在稳定性极限测试中,前面表现稳定,后期膏体开始变黄,说明活性成分被氧化,产品已经达不到原来的效果了。经过数次失败,反复测试,最后找到了一个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和他搭配,挑战成功,解决了稳定性的问题。而这些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搭配,属于商家的核心机密,其他的人很难通过成分表判断出来。

◆生产设备和工艺

一款产品使用什么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流程是否严谨,和产品品质同样息息相关。虽然现在随着原料品质的提升,生产设备对产品外观和质量影响没有原来那么大,但还是有影响的。

厂家使用了什么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是否严谨?工人操作是否规范?这些环节都无法通过成分表判断出来。

综上,成分表给消费者开了一个判断产品特性的窗口,利用好他,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坑。但是不能神化、迷信成分表,有很多内容成分表显示不出来。有些商家利用消费者对成分的盲目信任,成分表看起来很漂亮,实际上产品很一般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成慧敏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