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上午,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开幕。不负众望地,BAT三家老大又双叒叕同场发表了演讲。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本次大会就是以“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为主题。李彦宏在演讲中提到,未来的企业都将和AI有关系。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在趋势下拥抱AI,尽快使自身AI化,是它们未来的发展重点。他在演讲中提到,未来真正的AI公司,是AI思维、AI能力、AI伦理“三位一体”的概念。
马云表示,AI是定义未来生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变革。他再次强调,在他认为,AI应该被翻译为机器智能,而不是“人工智能”。未来机器不一定模仿人,而是要做到人做不到的事情。他也再次强调了AI和数据对制造业的影响,认为智能化技术将深刻改变制造业,未来的制造业将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美结合。
马化腾则提出了关于人工智能的四个问题以供思考:可知,即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否更加清晰透明;以及可控,即人工智能给出的决定,是否要人来承担责任;可用,即能否让更多人使用,不会形成新的知识鸿沟;可靠,即人工智能是否足够快,可以修复自己的漏洞,真正实现安全。
以下是BAT三家公司创始人的部分演讲实录,经黑智整编。
李彦宏:真正AI化的公司要三位一体,否则会被淘汰掉
今天对于“现代化”的定义要发生改变,就是AI化。AI在技术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随着算法、算力、数据之间的良性循环,对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未来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宣称和AI没关系。
AI时代的公司是不一样的,一个真正AI化的公司要三位一体,包括:1、具备AI思维;2.提升AI能力;3、遵循AI伦理。
拥有AI思维要基于万物互联思考公司战略,企业遍布传感器,要在传感器中找准定位,从万位互联角度要有机会实现降维攻击。
PC时代企业关注软件,AI关注软件和硬件结合,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包括激光雷达,也要软件加持,更需要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前几天我们宣布Apollo车路协同解决方案,不仅车要有AI能力,路也要有,他们的协同可以降低AI成本提高出行能力。
今天的AI存在大量开源、开放平台,世界领先AI公司投入巨大,大家没必要重新发明,企业要深入场景,强化自身擅长维度,发展处独特的AI应用能力和优势,这就是企业了解AI自己能做什么不做什么,有什么数据。
对于每一个立志拥抱AI的公司,一方面要持续积累大量数据,另一方面具备连接AI的能力,以开放模式借助AI从数据中挖出金矿。
最后要遵循AI伦理,企业不仅要把技术和AI结合,文化也应该是AI化的。这包括:1、AI的最高原则是安全可控;2、创新原则,AI要让人类平等获得技术能力;3、AI不能取代人。4、AI终极理想是为人类带来自由和可能。
很多人担心AI的发展,会导致机器大量代替人的工作从而造成大量失业。这点我倒是不担心,因为每次技术革新,对部分岗位的冲击是必然存在的,不必担心AI造成失业,那些不够AI化的企业才会死掉,适应不了新的注定是会被取代的,但从长远来看,技术同样会带来一系列的创造性岗位,带来新的工作机会的产生。
马云:AI应该翻译成机器智能,创新严防叶公好龙
今天全世界都是在讨论AI。AI是影响人类未来的技术革命,我们对此有希望,也有担心、期待和困惑。
我认为,AI既是技术,更是认识未来世界、认识自身的一种方式,是定义未来生活的方式。
1、“AI”这个词最好应该翻译为“机器智能”,而不是翻译为“人工智能”,后者把人类夸大了。比如汽车比人类跑得快,但它并不是模仿人的双腿。所以未来机器也不一定是按照人脑一样去思考。机器要有自己的思考和逻辑,机器一定会比人类聪明,但机器不会有人类的价值观和爱等其他思维。
机器只有智能,但人类的智慧是机器永远无法获得。机器只有芯片,而人类有心。机器做人会做的事情并不稀奇,机器能做人做不了的事情,这才是了不起。
我并不不担心机器取代人类的工作,我担心人类本身的智慧不增长。机器超越人类的智慧,人自身的智慧反而会增长。
2、我们的生活将被数据所改变。人工智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变革。互联网是生产关系,大计算是生产力,大数据是生产资料。
数据时代,制造业将被AI改变成服务业。制造业将变得个性化,未来的制造业都是服务业,大部分人工能被取代,而背后的体验和服务却是不能被取代的。上海的服务业水平、上海的人才素质,都将是未来发展的最大先机。未来的上海,将会被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真正改变。
新金融FinTech,其实应该叫做“TechFin”,我们未来应该通过数据技术预测坏事,而不是坏事发生后抓人。预测将是金融的根本改变,这就是世界未来的机会。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将是风险极低的项目。现在的P2P是披着外衣做非法金融,数据金融体系必须用AI进行风控,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有些企业有个网页就说自己的是互联网金融,真是可笑。
上海这个城市将被数据、智能、IoT等等彻底改变,上海会成为真正世界一流的城市。
3、如果今天不能推进社会持续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这样的技术毫无意义。今天不是制造业不行,而是落后制造业不行,不是今天的年轻人不够努力,而是我们这些人不够努力,我们的企业家有没有把数据转化,有没有给年轻人创造好的环境,我们的整个教育要改变,我们找到未来的方式来解决未来的方式才是对的。
新的技术是新的生产力,一定要有新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创新要严防叶公好龙,这不仅仅是科学家、技术人员的挑战,也是政府运营巨大的挑战。飞机刚出来的时候也有很多事故,但政府并没有消灭航空业。政府应该关心交通安全问题,而不是左右市场去消灭一个行业,把一个行业打掉非常容易,把行业做好是不容易的。
马化腾:不能拒绝AI领域的“奥林匹克”,更不能“闭门造车”

腾讯早在2012年,就在上海布局人工智能项目。我们专注计算机视觉研究的优图实验室,就诞生在上海,目前是腾讯进行人工智能研究的三大实验室之一。最近,腾讯的华东总部正式落户上海,我们与上海市的合作将全面升级。其中最为重要一个合作领域就是,腾讯要在上海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并将先进技术充分应用于文化创意、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民生健康等领域,全面地加入“智能上海”行动,共同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在今天大会的讲台上,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两边的屏幕上,在我左边是“腾讯同传”的屏幕,在我右边是科大讯飞的翻译,在屏幕上看到不断跳出的中文字幕和英文翻译,目前全部是由我们后台的机器来完成的。人工智能在同声传译的应用整体上还处于初期。所以,今天腾讯同传在现场完全依靠机器来完成,而不是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进行同传,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腾讯同传是我们内部两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微信智聆提供的语音识别技术,相当于腾讯同传的“耳朵”,比如现在它就在聚精会神地听我说广东普通话;同时腾讯翻译君提供的技术,是立刻把刚刚听到的中文翻译成英文。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迅速识别我的口音,理解我的一些个性化的表达,对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来说,还是有挑战性的,所以也请大家多多包涵,给我们一些鼓励。
下面我也想借这个机会,从一线从业者的角度,谈谈自己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些看法。
第一个看法,人工智能技术是一场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城市和国家来说,我们不能拒绝人工智能领域的“奥林匹克”,更不能“闭门造车”。我看到,今天有许多国内外的顶尖科学家来到了现场。我们需要向他们致敬!他们在人工智能做出的巨大贡献,为全球科技产业开辟了新的空间。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与科技产业,一直以来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如此,即便有竞争,我觉得它也像一场“奥林匹克”竞赛,通过“你追我赶”的互相激励、协同创新,共同把人类的认知极限推向“更快、更高、更强”,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
全球人工智能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链,从技术研发到应用落地,从软件、硬件到服务,需要全球协作才能实现最优化的配置。美国强大的先进技术和中国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天然互补的。去年,腾讯在美国西雅图建立了首个海外人工智能实验室。同时,我们看到,谷歌等美国科技企业也在上海、深圳设立了新的分支。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化趋势,可以说是势不可挡。
第二个看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通向“大社交”时代。腾讯多年来一直专注做连接,我们希望连接人和人、人和物以及人和服务。微信的月活跃用户达到10亿,成为中国首个用户突破10亿级的互联网产品。连接人与人的极限就是几十亿个节点,但是,如果连接人和物,人与服务,那么这个规模将会增长到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的的量级。而人与物,人与服务连接的关键就在于人工智能。可以说,未来整个人类的“朋友圈”的规模将会从几十亿,扩大为几百亿,甚至几千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社交”时代。
今年腾讯提出,我们的一个目标是做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为此我们需要做好“连接器”、“数字工具箱”和“生态共建者”。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人工智能是我们“数字工具箱”里的制胜法宝,它与大数据、云计算共同构成了新型基础设施。
明天上午,大家还可以来腾讯的分论坛,了解腾讯AI开放平台的具体情况。此外,腾讯还将AI应用在医疗领域,我们重点在两个方向上努力:一个是AI医疗影像处理,我们推出了腾讯觅影,运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对各类医学影像进行学习训练,目前已经在早期食道癌、宫颈癌、肺癌、乳腺癌等领域,辅助医生进行高效、精准的诊断与筛查;另外一个方向是AI辅诊,目前我们的智能导诊技术,可以根据医院需求定制,缓解医院导诊的压力。腾讯觅影已经在上海多家医院进行应用尝试,并与复旦、交大等高校展开了深度合作。这些AI的技术和产品,可以提升基层医院诊疗水平,改善医患关系,节省医保费用。
第三个看法,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今天,人工智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是,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很可能变成一把“万能钥匙”,它能够释放过去所有人类技术和工具的潜能,必将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我了解到,国内一些黑产已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病毒的分发更加隐蔽,甚至让网络诈骗更为精准,这就迫使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安全防护模式。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目前腾讯安全团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对最新黑产活动的动态监控和精准打击。
借此,我想在这里提出四个问题,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全球人工智能从业者的思考。未来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做得“可知”、“可控”、“可用”和“可靠”:第一个“可知”,人工智能的算法是否能够变得清晰透明、可以解释?第二个“可控”,如何避免人工智能危害人类个人或整体的利益?人工智能所做的决定,是否最终仍然需要由具体的人来承担责任?第三个“可用”,人工智能是否能让尽可能多的人使用,共享技术红利,避免出现技术鸿沟?第四“可靠”,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足够快地修复自身漏洞,真正实现安全、稳定与可靠呢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