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逆向思维 简单才能易懂

作者:任波 分类:财经 时间:2018-08-08 17:01
业财融合服务中心 - 运营部

现在国家提倡分享经济,可分享经济采用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传销大都借用过,大部分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导致在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用户缺乏信任度是一大痛点。但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机会?国家一种新政策的出现,就是要叫一少部分人先富起来。如何让更多弱势群体参与到分享经济中来?你做到了,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那么什么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呢: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49岁的马云成为亚洲首富,当谈到阿里为什么市值2000亿美金时,他没有提起电商,却说:中国最暴利的产业是金融。从来都是跟钱走得越近的人,赚钱越容易。金融是成就经济自由、成就亿万财富最快的捷径。但从来财富就和风险是成比例的,风险越大,收益就越多。但鉴于我们打工族既想挣大钱,又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态,到目前为止:互联网金融最值得我们投资跟经营的那就是新加坡华人黄彦清老先生创立的虚拟股票交易平台——资金拆分盘了。当然现在有一些拆分盘,譬如云中蓝海BOF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符合国家分享经济的大政方针而得到了国家的肯定。这我没得到好处我是不会轻易分享出来的。



当别人给你一个财富信息的时候,先不必怀疑别人是不是要赚你钱?别人或许是看中你的人品,或许是想帮你,或许是想让你和他一起完成梦想。聪明人是不会拒绝别人给他的任何一个财富信息,或许别人一个不经意的信息会成就你后半辈子的财富。如今的年代是资源共享,财富共赢,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珍惜心里有你的人,拥有开放型思维很重要。

那么下面就来说说马云是怎么接触到互联网。

1991年,马云初次接触商业活动,创办海博翻译社。头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高达2000元。他于是利用转手小商品交易的方式,从广州、义乌等地进货,养活翻译社。1994年海博持平,1995年开始赚钱。海博翻译社赚钱之后,马云就没再管它。他还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

马云在1994年成立“海博翻译社”,初期生意惨淡,他将办公室租出一半给别人当书店,还做些贩卖鲜花和礼品的小生意,以补贴三年间翻译社的运营费用。这是他第一次创业失败。

第二次创业,他创立“中国黄页”,赚了700万——却不得已与杭州电信合资经营。后因经营观念不同,马云和杭州电信分道扬镳,他将自己拥有的21%的股份送给了一起创业的员工。这是他第二次创业失败。

“第一次创业最大的收获是让我重新认识自己;第二次创业最大的收获是团队的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有相当多拿到期权的同事,他们拿到的是相当于10年的工资。”他这样总结,后来才有了第三次创业。

做互联网+项目的,如果不关注分享经济,你就是个落伍者,必将将会被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抛弃,因为你赚的速度很难赶上资本游戏的速度。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站在风口,猪都会飞起来”!当下这个社会很多人已经在转变传统的思绪观念,因为互联网+成就了很多不被人看好的奇迹。为何别人成为了“赢家”,不可否认的是卓越的眼光和胆识。

当有人在传统的思维里苦苦挣扎,有的人已经开始了用分享经济学+倍增学原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在奔跑了!改变思维模式是当下所有人需要努力的方向!

穷人永远做——事!

富人永远做——市!

富豪永远做——势!

改变思维模式是当下所有人需要努力的方向!

消费者成长为消费商,将是趋势性商机

新经济时代的来临,消费者成长为消费商

花本该花的钱,赚原本赚不到的利润

人人都能参与,分享就能赚钱!

赶趋势、找平台、抓机遇,

未来已来,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经济已经是未来的趋势也是最赚钱的行业,分享经济未来市场巨大,民意所向,政策给力。大势所趋,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分享经济在中国已经步入黄金期!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