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冬天有多冷?古人是怎样取暖的?

作者:孙雪 分类:文化 时间:2018-04-10 18:51
企业财税服务中心 - 运营部

在漫长的古代,从公元前3000年到如今的上下五千年中,我国的气候也发生过很大的波动,寒冷气候间接发生,根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可知,中国历史上有四次比较长的气候寒冷期,第一个寒冷期是西周初年,大概在公元前10世纪,延续了一两个世纪之久;第二次气候寒冷期发生在东汉初年到公元3世纪后半叶,是一个逐渐变冷的过程,然后到了公元7世纪,其后又开始变暖,从变冷到变暖的这几百年间,正是五胡乱华和南北朝对峙的时期,是中国最乱的年代;第三次气候寒冷期发生在十二世纪初期,中国气候加剧变冷,公元1111年第一次记载江苏、浙江之间拥有2250平方公里面积的太湖不但全部结冰,而且可以通车,太湖洞庭山的柑橘全部冻死,南宋国都杭州落雪延到暮春,这段气候寒冷期延续了200多年。第四个气候寒冷期是17世纪,正是明朝风雨飘摇的末世。

国文学网称即使中国历史上有过四次气候寒冷期,冬天的气温依旧因地而异,纬度高的地方寒冷,纬度低的地方暖和,当然纬度低但是海拔高从而异常寒冷的青藏高原是个特例。即使在寒冷期,古代冬天的气温也和现在也相差无几。由于那时候没有污染,取暖条件也不足,人们对寒冷的感受和印象应该比现在更加深刻,冬天经常“路有冻死骨”。

古代的冬天这么冷,那人们是如何过冬的呢?办法多着呢!

【最简单取暖办法就是“烤地”】

古人发现,炉灶周围的泥土在火的炙烤之下,性状就会发生变化,不但变硬,还能持久保温,于是就发明了“炙地”取暖手段,也就是俗话说的“烤热地”。就是用火将一块干净的平地烤热,利用土的热惰性来保温,取暖的人躺在上面,就能达到御寒的目的。

这种取暖方法在《左传》中也有记载,鲁昭公十年,宋国的国君宋平公去世,他的儿子宋元公守灵,需要“寝苫枕草”,不能穿御寒的服装,这还不要了公子哥的命?此时,一个叫柳善的侍从提前将元公端坐的地方用火烤热,讨好国君,舒舒服服守灵的宋元公很高兴,他本来挺厌恶柳善这个人,被人一拍马屁,立马心花怒放,对其加官进爵。


中国古代冬天有多冷?古人是怎样取暖的?


【最省事的取暖方法就是“火塘”】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群居的古人就发明了最原始的“火塘”取暖办法。所谓“火塘”,就是在屋子中

间挖一个坑,里面积蓄燃烧的木材等物,既能烹煮食物,也能冬季取暖。这种办法虽然能解决部分取暖问题,但供暖效率低下,温度不足、针对性不强,并且很容易一氧化碳中毒。相信原始社会的老祖宗们因为一氧化碳中毒死得肯定不少。

【最舒服的取暖方式就是“火炕”】

将灶台与“烤热地”结合,就变成了“火炕”。只要灶台煮饭,就能给火炕提供热源,不但保温时间长,散热面积也很大,可谓“一堂尽温”。火炕的发明不早于晋代,在《晋书》中就有“公孙凤隐于昌黎之九城山谷,冬衣单布,寝处土床”的记载,公孙凤隐居的地方是如今的辽宁省朝阳市,可以判断这里的“土床”就是北方的“火炕”。到了唐代,也有“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煴火以取暖”的记载。火炕在华北东北地区非常流行,如今华北农村里的火炕基本绝迹,在东北牡丹江的雪乡,相信火炕还很常见。

【最奢侈的取暖方式就是“火墙”】

古代有钱人家和贵族们还喜欢用“火墙”取暖。所谓“火墙”,就是将房屋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火道的出口延伸到屋外,与添火的炭口相连。炭口里烧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弥漫到整座房屋,实现供暖的目的。为了保证热力循环通畅,在火道的尽头设有排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这种火道还直通到使用者的炕床下面,实现“定点供暖”。“火墙”这玩意在中古和近代的欧洲也非常常见,比如壁炉,就是烧火墙取暖用的。

【最超前的取暖方式就是“地暖”】

别以为只有今天有地暖,在古代中国早就有了!古代的有钱人采用的取暖手段更加巧妙。一般的小康之家不用火炕,他们采用“地坑”,就是在房屋的一侧或两侧的廊下或檐下挖一条数尺深的烧火坑,坑内砌烟道,砌筑的烟道在室内地面下往复盘旋,使灼热的烟气为大型方砖铺砌的地面烘热,保证室内采暖。“地坑”其实与现在的“地暖”类似,这种手段既无烟气污染,又可免去煤气中毒之虞,同时热气流自地面上升,室内供热十分均匀,是一种比较高明的供暖措施。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