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长歌唱英雄 ——歌剧《张骞》25年记

作者:孙雪 分类:文化 时间:2017-12-25 15:17
企业财税服务中心 - 运营部

公元前138年,西汉武帝建元年间,陕西城固人张骞率领100多人的队伍,从长安城出发,踏上了西去之路。那时的张骞还是个“为人强力,宽大信人”的年轻人,他刚刚挺身接下了汉武帝“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诏令,满怀抱负地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张骞当时还不知道,这次出征将会遭遇怎样的艰难险阻和痛苦抉择,他当然也不会知道,这次出征将会永载史册。



“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的亲切。”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丝绸之路的生动叙述,使连接欧亚大陆的这条大通道近年来聚焦了世界的目光,而2000多年前开通丝路第一人的张骞也引发了人们的热情关注。

其实,早在25年前,以艺术形式表现的张骞就已火遍大江南北,陕西省歌舞剧院的大型歌剧《张骞》因此成为中国歌剧里程碑式的作品。25年过去,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它依然堪称是精品。有专家指出,《张骞》的问世作为陕西的一种文化现象,值得研究。

陕歌从上世纪40年代创立,沿着民族歌剧的路子走了70年,无数前辈为之奋斗。但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没有一部产生广泛影响的大剧。

借用歌剧《张骞》的唱词:“欲立非常之功,必须非常之人。”张玉龙,陕西长安人,1941年生,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1988年8月担任陕西省歌舞剧院歌剧团团长。他一上任就立下军令状:三年内必须拿出一部在全国叫得响的戏。

写什么,是个难题。歌剧需要表达恢宏的主题,丰富的人性,具有史诗般的品格,有人提出写司马迁、李白,集思广益后,大家最终把目光锁定张骞。当时对于外界许多人来说,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

我们不得不佩服主创人员的胸襟和眼光。用歌剧的形式表现张骞的精神,有这么几个优势,一是张骞所走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地域辽阔,舞台呈现宏大;二是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十周年,对外已打开门户,而张骞是凿通西域、中国睁眼看西方的第一人,以艺术来关照现实,容易与观众产生情感的碰撞和思想共鸣;三是张骞所走的丝绸之路长达2万里,沿途民族众多,音乐丰富,景色迷人,色彩炫丽,而歌剧是综合艺术,这就为音乐舞美创作提供了宽广的天地和取之不尽的艺术元素。

《张骞》的创作长达三年,当时剧团经费短缺,困难重重。剧组特邀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的知名编剧陈宜担任《张骞》编剧,他来西安搞创作,一天10块钱生活费。张玉龙带着20位主创到甘肃、新疆等地体验生活22天,身上只有一万元经费,但为了崇高的艺术,大家一路情绪高涨,挖掘到大量有价值的艺术素材。著名导演陈薪伊艺术上精益求精,呕心沥血,然而剧组只能给她不多的报酬。

就是凭着这样一股气势,凭着对艺术的坦诚和尊重,1992年冬,《张骞》终于问世!它于无声处听惊雷,把陕歌五十年来积压的能量释放出来,不仅轰动陕西,而且震惊全国,之后几年,几乎拿遍中国艺术界的各类大奖。

国内戏剧界专家指出,《张骞》的成功,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中西之间、土洋之间、话剧加唱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恰当的结合点,拓展出一片广阔的天地。它首先是中国民族的,当代的、开放的,是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又较好地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形式和技法,使民族歌剧的前景豁然开朗。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作曲家张玉龙在这部剧中可以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他是将西方歌剧体裁和陕西地方音乐精华兼容并蓄,具有标新立异的开创意识,在中国歌剧的民族化、本土化探索方面闯出一条新路。

“朔风烈烈,云水苍苍。江河荡荡,九州泱泱……”《张骞》的咏唱无时不奔涌着激情。不错,歌剧适宜表现那些具有强烈英雄主义色彩的悲剧题材,或者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史诗性题材。陕歌前副院长樊兆青说:“在作曲家张玉龙心目中,歌剧艺术应该具有磅礡厚重、雷霆万钧、振聋发聩的力量。张玉龙先生将笔下的主人公写得血肉丰满、激情燃烧、悲怆壮丽。这种悲剧情愫存在于他的生命意识里,他将自己的感情基调,立足在陕西土地上,融化在悲风浩荡的大秦之腔中。你听他歌剧里的那些唱段,尽管张弛纵横,大开大合,但最终都会归结于秦风秦韵。歌剧的音乐虽不是秦腔但胜似秦腔,几乎段段感人、处处煽情,真正让人感受到那种唯独大关中才有的厚朴浓情、苍凉悲壮!”

史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到达匈奴国境内时不幸被俘,被迫与匈奴公主阏云结为夫妇,并生下一子。根据这一线索,全剧在表现张骞英雄气概的同时,加重了主人公夫妻情、父子情的笔墨。亲情与爱情并没使张骞折翼,当匈奴王要起兵与汉朝作战时,张骞愤然决定逃离匈奴,继续自己的西行之旅。此时阏云已深深爱上张骞,不惜背叛自己的誓言,放他离开。西去的路途遥遥、阻碍重重,张骞一路越过了凶险的白龙堆,却在到达月氏时再次与阏云相遇,可此时她已是匈奴国派来和亲联姻、阻碍张骞缔结友好联盟的使者。张骞与阏云四目相望却无法相认,阏云最终牺牲了自己,此时响起的大段咏叹调《铺平大道通长安》被著名歌唱家安金玉演绎得荡气回肠。

“生不相从死相伴,忠魂随你回玉关。奋起双臂擂天鼓,唤起世人莫相残。愿将热血燃闪电,照亮人间离恨天……”这段长达8分钟的咏叹是全剧的最感人、最高潮的部分,把阏云从一个匈奴公主升华为女中豪杰。这时旋转舞台缓缓转动,灯光在阏云和张骞之子张猛周围打下一个花环,将夫妻、父子生离死别的悲伤气氛最大限度地烘托出来。

1992年,在第五届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安金玉以这曲《铺平大道通长安》夺得专业组美声唱法金奖,之后,这首高难度的、能充分检验演员功力的歌曲被当作央视青歌赛的必唱曲目而广泛流传。

今年,陕西省文化厅授予76岁高龄的张玉龙先生“终身艺术成就奖”,并为他举办专场音乐会,不久前,省文化厅和省艺术研究院共同举办了张玉龙音乐作品研讨会,30多位知名戏剧专家齐聚一堂,以动情的述说向这位音乐大家致敬。歌唱家安金玉未语泪先流,向张玉龙先生深深鞠躬。当年她毛遂自荐出演女主角,张玉龙慧眼识珠,成就了一段舞台佳话。此刻张玉龙先生也赶紧起身,以年迈之驱鞠躬回敬,他说:“没有米东风、安金玉的出色演绎,没有剧组其他主创的付出,就没有《张骞》的成功。”

从1996年起,我多次随《张骞》剧组赴外采访,包括该剧参加中日韩三国戏剧会演、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国戏剧节、中国艺术节等重大演出,可以说,我见证了《张骞》经历的艰辛和辉煌,更见证了所有主创及演职人员不计名利、不计报酬、艺术至上的奉献精神。我跟着剧组住过北京胡同里的小招待所,高校的学生宿舍,机关大院的闲置房,房间条件差不隔音,常能听到演员们专注的练唱声。令人骄傲的是,一上舞台,那浓墨重彩的华丽乐章,那光艳夺目的人物形象,那悲壮苍凉的艺术呈现,无不让现场观众感到强烈的震撼,那种荣耀,刹那间消解了一切辛酸和艰难。

因为一路走来有太多的感慨,以致张玉龙先生至今一开口言必说歌剧,一说就流泪。《张骞》成功了,他的生活依然清贫,他满足于精神上的富有。

两千多年前从西安这片土地走出的张骞,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伟大外交家、探险家,他开拓出的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成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两千多年后,歌剧《张骞》将这位“凿空西域第一人”立体呈现于舞台。2013年冬天,在首演21年后,《张骞》得以进一步改编提升,突出了“丝绸之路”的主题,剧目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出经典歌剧再度闪耀出夺目的光芒。

“雁南归,雁南归,长空万里展翅飞,茫茫风雨路,重重山和水。心相追,意相随,思乡的疆绳把人心儿碎。看看八百里秦川金麦穗,望一望终南奇峰横翠微,看一眼汉宫腊梅红,望一望渭堤柳絮飞……”在《雁南归》的深情吟唱中,人们分明感受到一个英雄行走在大漠戈壁的艰辛与惆怅,感受到一个陕西人对秦岭渭河的难舍与眷恋。

25年来,《张骞》成功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而是演绎了一种不惧艰险、开拓进取的精神,这就是丝路精神。

而在艺术的漫漫长路中,因为有一份真挚的情怀,也才能走得更远。




【更多关注】

优府商务代理一体化的商务服务 为您的企业实现一站式优质服务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