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场馆
本来公共体育场馆就少:根据2005年发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还没有第六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体育场地85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有数据称,在日本,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19平方米。浙江体育局前任局长陈培德说,中国的人均体育场占有率在世界排名百名之外。据《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初步调查显示,因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多数还不对外开放:还是根据05年的普查,教育系统有55.8万个体育场,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出于校园安全等因素考量,许多学校都不愿意开放体育场所。而社会上许多公共体育场所其实被承包给了私人,承包者往往把体育场改作其它商业用途,又或者出于成本考虑,大肆缩减对公众开放的时间。很多开放的收费还挺贵:以乒乓球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大家都去公共体育馆免费打球,工厂、机关、学校里的球台也很多,还经常组织比赛。而现在,去乒乓球馆打球很贵,一小时就动辄几十上百。而如果想要踢一场足球,租块场地动辄几百上千。
本来经费就少,购置的全民健身器材还不那么靠谱:2005年中国为竞技体育项目投入的经费大约为4.8亿元人民币,在群众体育上的投入为2.7亿元人民币。而体彩公益金本也应该多用于全民健身。但是,体彩公益金的去向也并不清楚,有的地方直接就把“奥运工程”和“全民健身工程”合在一起。事实上,竞技体育中三分之一的资金来源就是体彩公益金。而全民健身也盲目地追求形式上的“全民”,社区里蓝色或者黄色的所谓公共健身设施比比皆是。德国《世界报》的记者直接把这比作露天健身房和游乐场的混合体。其实,这些设施对老人可能有用,对年轻人而言,实在也没什么运动量,更不提兴趣。并且这些设施往往有人装,没人管。
没时间
大人在忙:如今城市在膨胀,单位却在缩小,住得越来越远,起得越来越早,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堵车,上下班单程跑两三个小时并非罕见的事,再加上接送孩子,做饭、洗碗、忙家务、给孩子检查功课,一番折腾后早已深更半夜,精疲力尽,哪里有时间锻炼身体?不仅如此,由于就业压力大,不少都市人不但法定工作时间内忙得团团转,法定工作时间外还不免加班加点,劳碌如此,又如何忙里偷闲,去锻炼自己的身体?小朋友也在忙: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的初中和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青少年要么要学习、做功课,要么要去各种的兴趣班,总之,体育锻炼被排得很后面。所以“小胖子”越来越多。
没“兴趣”
体育的兴趣需要从小培养。可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学校的体育教育枯燥乏味,与应试无异。诚然,体育课需要体质和体能的基础训练,但过于粗放的课程设置、枯燥无趣的教授方式以及过度防御的“高危项目禁令”,正在逐渐毁掉孩子们最单纯的运动兴趣。曾有学者研究过美国体育教育模式,发现美国的体育课内容设置非常细化,仅中学教学计划就有10大类,包含冒险运动、体能运动、水上运动、团队运动等60多项,跑步、游泳、网球等具有终身体育价值的项目占47.6%。而中国的体育课则索然无味得多,跑圈、立定跳远、打篮球……有的学校因为怕不安全,甚至把木马之类的都收了起来。所以,许多人看世界杯,看奥运会,看得非常起劲,却怎么也不肯自己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