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财经国际论坛”上称,可兑换是一个有一定模糊性的目标,自由兑换很少做到百分之百的自由。而目前的中国,距离这个目标不是很远。
但与此同时,周小川还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资本项目交易分类标准,中国不会七大类40项一下百分之百地自由兑换,中国将保留一些监测项目和对一些敏感项目的控制。
与经常项目不同,资本项目可兑换目前并无一个明确的定义。而IMF曾制定过资本项目交易分类的标准,共计七大类40项。衡量一国资本账户是否可兑换时,这七大类40项就成为可以对比的硬指标。“最终大致的衡量标准,就是这个七大类40项里面,是不是绝大多数你做到了,你就算是资本项目可兑换了。”周小川表示,但没有哪个国家宣布百分之百全都做到。
周小川将其中的一种误解归纳为“四位一体”。“就是把四件事混在一块看待可兑换。”
具体来看,这四件事情分别是资本项目可兑换、汇率完全自由浮动、跨境资金转移完全自由以及本币国际化。“既然实现了可兑换,汇率是不是就完全自由浮动?”周小川认为,这两件事虽然有联系,但应适当分开。他举例称,香港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并不是自由浮动汇率,但港币却是全球自由兑换程度最高的货币之一。
“换句话说,自由兑换很少做到百分之百的自由。”周小川称,大量的活动都是自由的,少量的还有人看着,不是说不让换,而是要按一定的规矩去办事。现在多数重要性的已经达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国家,仍旧有若干的管理。
事实上,金融危机之后,IMF在其公布的一份题为《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及其管理》的正式文件中也提到:当面临过快过大的资本流入和“破坏性的资本流出”时,一国在财政、货币和汇率等宏观政策之外,可以实施资本管理和管制。既然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并非百分之百的完全自由兑换,从中国当前的情况出发,距离可兑换还有多远?胡晓炼表示:“中央将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过去十年尤其是十七大以来的五年,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取得重要进展,可兑换水平明显提高。
根据IMF的资本项目交易分类标准(七大类40项),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实现部分可兑换的项目为17项,基本可兑换8项,完全可兑换5项,粗略算来占全部交易项目的75%。
在昨日的论坛上,周小川表示,七大类40项真正查下来一看,我们的距离并不是很远。
在周小川看来,资本可兑换里,一个国家如果非常轻易就借外债,不管私营部门还是公共部门都不好。公共部门如果借外债借很多,也是麻烦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是一例。
周小川谈到的第三点就是,有必要对短期投机性跨境资本流动进行适当的管理。而实际上,这一点中国目前已经是这么做的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冲一下,这个钱我们不欢迎,但这不意味着不开放,我们欢迎中长期的(投资)。”对于一国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学界曾提出过四大条件,即宏观经济稳定、金融监管完善、外汇储备充足、金融机构稳健。
昨日演讲中,周小川还表示,我们这些东西做完了以后,会给多项经济活动,如贸易、投资、金融交易、旅游、收购兼并等提供更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