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为国产手机最多掏多少钱
这可能是很多网民在选购国产中高端手机时,不得不面对的心理挑战。科技新闻认为随着国产手机的产品日益成熟完善,推出高端手机也成为趋势和必然。那么,厂商对产品的信心,是否传递并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抉择?
华为在去年9月发布的Mate7成为国产手机立足3000元档位的“拓荒者”。据华为公布的最新数据,截止今年3月,Mate7的全球销量已经突破400万台。今年开始,小米、乐视、中兴纷纷推出价格位于3000元的新机,重新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360CEO周鸿祎(微博)也在不久前宣布,未来手机的价格约为2500-3000元。
企鹅智酷也注意到国内手机厂商在3000元价位的布局。在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我们试图从用户层面来解读国产手机厂商聚焦3000元价位的市场因素。此项调查面向腾讯网用户展开,共收集到5万多名读者的反馈。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传统渠道依旧吃香3000元价格档有市场
智能手机已经取代功能手机,成为市场绝对主流。调查中,仅有7.1%的用户使用功能机,其余皆为智能手机用户。其中国产手机拥有更多用户,比例达到57.3%。
尽管遭受电商冲击,营业厅、电子卖场等传统渠道仍然是用户购买手机的主要渠道。调查中,手机营业厅、电子卖场、线下直营店分列用户购机渠道前三位,它们的比例接近60%。
受手机厂商多样化产品线的影响,用户在不同价位上的分布较为平均。其中3500元以上价位的用户比例最高,500元以下价位的用户比例最低。低价设备为了控制成本对产品妥协太多,导致体验糟糕而遭到用户的集体抛弃。由此可见,一味地向价格让步并不能带来用户。
3001-3500元价格区间的用户比例为8.1%,仅高于500元以下。数据表明,3001-3500元的价格档存在明显的市场空白——跨国品牌手机大多面向3500元以上的市场,国产手机则在2000元左右的市场内厮杀。3001-3500元的价格档未来将成为发展重点。
用户愿意花钱提升体验改善续航最迫切
用户不喜欢体验糟糕的廉价手机,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花费一定费用,享受配置更高的设备。调查中,愿意为高配置手机支付费用的用户达到32.3%,是不愿付费用户的2.6倍。
最新科技新闻获悉用户对提升电池续航的付费意愿最高。多核心芯片和高速移动网络能够带来直观的使用感受,因此它们的用户付费意愿同样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