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恋爱这门大学的选修课——很多人甚至觉得应该提升为必修课,大学生即便秉承“有情饮水饱”的恋爱观,也不得不面对账单这个实际问题:钱花在哪儿,钱从哪儿来,谁说了算。
相关教育新闻了解到,刚和男朋友谈恋爱时,河北大学大三女生瑞凯没有意识到爱情是需要花钱的。但这异地恋的交通费、约会的餐费、纪念日的礼物费……每一笔都是白纸黑字。大一第一学期,瑞凯的月均开销达到3000元,对一个生活在河北省保定市的普通大学生来说,这个消费水平着实不低。恋爱3年以来,她的消费观越来越务实。以前会买各种各样的灯“摆情调”,现在给男朋友买的礼物多是运动鞋,很实在。不久前,两人一起度过了恋爱1000天的纪念日,男朋友给瑞凯买了名牌口红做礼物,不到200元。他们有简单的理财计划,把每个月打工挣的钱都会存下来一部分,两人共同的账户上有1万元左右的存款。
据教育新闻网获悉,中国石油大学大三学生桑田经过了最初的浪漫,已经和女朋友进入“过日子”模式。两个人每月加起来有5000元的生活费,都放在一块儿花。对于花500元究竟是买一套化妆刷还是修手机屏幕,双方得民主协商。桑田说:“谈恋爱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应该造成额外负担。我们花的每一分钱都在恋爱,每一分钱都在生活。”桑田的父母知道儿子在谈恋爱,但他们并不会因此就多给一份“恋爱经费”。“如果我当家长也一样,恋爱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年轻人应该懂得调节。”不过,桑田一个月3000元的生活费在青岛的大学生中,并不算少。如果钱不够花怎么办?桑田表示“省省总能出来”,他说自己不会考虑打工,这太浪费时间。
韩国留学生李在彬从小就在北京上学,汉语流利。一进大学,他就和一个中国女孩走到了一起,生活费从原来的2000元涨到3500元。最初实行AA制,渐渐地,双方的负担比例变成7∶3,然后再变成8∶2。谈到“恋爱账单”这个话题,李在彬沉思了一下说:“希望有一天,还是AA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