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三号下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名中国留学生跳楼自杀身亡。这是今年在新闻里看到的发生在美国的第二起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年轻的生命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令人扼腕叹息: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如何度过后半生?同时也令人反思:在留学潮中,学生以及家长该做些什么来尽量避免悲剧发生?
这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二年级的留学生,在美国读的寄宿高中。寄宿高中,收费不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又是一流私立名校。这说明两点:一是家庭经济条件好,二是本人学习优秀。然而,根据大学提供的信息,就是这样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在自己的社交网页上承认,由于长期失眠和焦虑,他不得不服药,在单调的日常生活里感受不到快乐。
据教育新闻网报道可知,今年八月在加州富乐顿州大跳楼自杀的留学生来自国内的单亲家庭。工薪阶层的母亲四年前把儿子送到美国留学,可是儿子却在三年里一直不能通过英语水平考试,因此也无法进入大学本科。早在一年以前,他的合法学生身份就已过期,母亲无力再负担他的的生活开销,他本人又不愿回国,最终走投无路选择轻生。而他的母亲因凑不够来美费用,甚至无法赴美料理后事。
这两起自杀事件虽属极端案例,可是反映的问题却是典型的。学业上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还有在适应美国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当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时,留学生在美国的学习生活都会受到极大的干扰,由此会产生种种问题,如心理疾病,抑郁症等等,极端的甚至轻生。
现在的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即使出来读本科已经成年的学生,作为独生子女一代,他们中很多人的心理还没有“长大成人”。所以家长在考虑送子女留学时,不妨先问问自己下面这八个问题,评估一下自己是否为孩子的留学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一问:孩子的能力追得上你的期望值吗?
国内的家长对留学的期望值容易有两种误区,一是孩子在国内学习表现良好的,家长“望子成龙”,总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排名最靠前的学校。二是孩子本身学习差,在国内无望上一本二本的,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只要能出去,上了美国大学就会变好的”。通过中介的包装,家长们的这些初衷也许都能达到。但结果也许是,孩子在学校遇到超过自身能力的挑战。到了美国,包装出来的肥皂泡很容易被严酷的现实戳破。
首先,英语是任何人都无法绕过的一座山,中介可以为你包装出好看的成绩,可是不会替你上课、写作业。英文不过关,听课、记笔记、写作业、交朋友,每一步都会遇到麻烦。其次,那些上了名校和排名靠前的大学的更要有思想准备,这些名校排名靠前是有道理的,他们对学生要求严,学生课业重是非常普遍的。国内的学生,有时尽管书面成绩不错,但社会经验、语言表达以及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与美国学生仍然会有很大差距,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能力有客观的判断,帮助孩子在国外的大学中找到适合他的“那一个”。如果孩子适合排名100的大学,可是父母和中介通过种种手段把孩子强推进前50,那么父母的满足和虚荣是以孩子未来身体和精神承受的巨大压力甚至伤害为代价的。
二问:孩子抗压的能力,你真的了解吗?
在每一个家长的眼里,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可是在脱离父母庇护的环境下,孩子的情商决定了他/她是否能度过难关,顺利适应新的生活。面对困难重重的异国环境,性格开朗外向,喜欢与人打交道,在社交上没有畏惧心理,遇到困难,主动寻求有效的帮助,在情绪不佳时能找到排泄的渠道,这样的人更容易适应国外的环境。要知道,出国路上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再聪明再优秀的学生最初都会经历这样那样的“苦难”:老师说的话没听懂;同学讲的笑话别人都笑了,可是自己一头雾水,没有做出应有的反应。不要幻想美国人个个都是“活雷锋”,在你对异国他乡的学习和生活都还没“上道”的时候,不要轻易被他人轻蔑的眼神,不屑的口气 打倒,内心要坚强,外表要“皮实”,要相信“不经历风雨,难得见彩虹”。
如果孩子的个性太“宅”,不善交流,再加上有颗受不了委屈和挫折、敏感易受伤害的玻璃心,父母则要面对外表光鲜的留学之路三思而后行。
三问:一旦出现问题,孩子是否懂得寻求专家的帮助?
出国前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特别是那些在掌声和赞美中长大的孩子,挫折、失败、孤独都将是他们的“必修课”。除了父母的安抚,在美国一个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亚裔,特别是华人(不仅是留学生)忽略的是看心理医生。
教育资讯从美国心理协会统计的资料显示,亚裔大学生自杀念头及试图自杀的行为远比白人高。在15至34岁的亚裔中,自杀是第二大死因,而20至24岁的亚裔有最高的自杀率。专家认为,这个现象与亚裔不习惯看心理医师,延误了及时获得专家协助的时机有关。有些人缺乏处理压力的能力,但是又认为寻求心理帮助是件丢脸的事,因此较少看心理医生。事实上,美国大学都提供相关的免费心理咨询,家长要正面鼓励孩子,到大学后尽早了解学校里的相关部门,有需要时应该趁早利 用,不要拖延到问题严重,甚至发生悲剧。
四问:当孩子承受不了压力时,你知道该怎样应对吗?
在孩子踏上留学之路的时候,家长应做充分的心理准备,知道这是一条坎坷不平的路。在美国每一年都有学生在功课压力下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严重损坏。美国的家长一般会让孩子休学半年甚至一年,或是从压力大的名校转到压力小的普通州立大学。留学生往往害怕父母失望,报喜不报忧,有问题自己扛着。作为家长该有这样的意识:与孩子的健康、一生的幸福快乐相比,暂时的挫败和家长的面子都不值一提。所以家长要多了解国外大学的有关规定,在发现孩子无法正常学习下去时,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找出可实施的策略,如休学或转学。
还有一点值得家长注意,尽管美国的本科是四年制,可是那并不意味着你的孩子一定会在四年内拿到本科学位。如果由于不能达到学校的成绩标准而延迟一年到两年毕业,家长还要准备额外的费用。
没有足够财力的家庭,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盲目跟风,踏上留学路后,受苦的是父母,受罪的是孩子。今时今日,不要再相信靠在餐馆端盘子可以读大学的“神话”。在美国大学城附近的中餐馆里已经很难看到端盘子的留学生了,如今的留学生都是餐馆里的座上客。
对于上面这几条,也许有人会质疑:出国留学不就是为了让孩子自立、闯世界吗?照着这些条,事事要父母操心,不又成了“拼爹”吗?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如今的“小留”与十五年前甚至更早的那些“老留”们有着天壤之别。曾经,留学生口袋里揣着五十美元踏上美利坚土地;曾经,留学生打三份工拿下博士硕士学位。他们中有众多的寒门子弟,他们很多人是在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微博]中胜出的佼佼者。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不是被父母“送”出国的。
而今天的留学生大多是在优越的物质条件和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的留学路又多是父母为之策划安排的。从国内到国外,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要移到旷野经风沥雨。别怪他们太稚嫩,因为他们确实还太年轻。做父母的“扶上马,再送一程”,做足功课,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留学路上走得稳,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