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秋节从北宋开始成为全民娱乐节日后,中秋节主角月饼便被编入各类版本的传说。这其中,最具娱乐精神的是流传于河南禹州的月饼故事:因为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那个倒行逆施、嗜杀成性的东汉著名军阀董卓,在这个故事里,居然是七仙女和董永的儿子。
月饼的起源史无定论
史料记载,早在殷商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它应该是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从西域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继而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儿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关于月饼的起源,民间有各种版本的传说,其中,河南本土流传的几个传说相当穿越且富有娱乐精神。
据另类文学传,唐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派大将李靖率部出征。
第二年的八月十五这天,李靖凯旋,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经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此处情节很诡异:一个普通商人焉能向皇帝进献月饼?)。太宗大喜,接过装潢华丽的饼盒(看来“过度包装”古已有之),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蟾蜍即月亮)”。随后,太宗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与百官共食,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
还有一个唐代传说。说是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之名不雅,杨贵妃见皓月当空,心潮澎湃,脱口而出“月饼”(话说杨贵妃当真蕙质兰心啊)。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董卓敬献七仙女的供果
高级经济师、焦作市旅游顾问吕世范在河南禹州搜罗到的一个月饼传说,则跟董卓有关。
传说七仙女被天兵抓回天宫前,给董永留下一子叫董卓。一年八月十五,董卓看到家家团聚,唯有自己见不到母亲,便跪在槐荫树下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土地爷,土地爷同情小董卓,便送他一双如意鞋,让他在月亮升起时穿上它,就可以见到自己的母亲了。董卓照土地爷所说去做,果然飘飘悠悠飞向天宫,见到了日夜想念的母亲。七仙女为儿子做了包入花生、核桃仁的圆饼,董卓吃着又甜又香的仙饼,心里高兴极了。谁知,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把七仙女囚禁于广寒宫,罚土地爷到月宫 砍伐桂树,让天将脱掉董卓的如意鞋将他送回人间。
后来董卓长大当了宰相,就让百姓在八月十五这天,都仿做这种圆饼,摆在月亮下,敬献给自己的母亲。从此以后,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做月饼吃月饼,沿袭成俗。
玩儿大发啦
说实话,董卓跟月饼的这段传说着实雷了人一下,七仙女的故事原本就是一个传说,居然又把东汉时的著名军阀董卓给串了进去,让七仙女情何以堪。这出穿越剧,玩儿得有点大发了。
董卓,陇西临洮人,他的发迹地点也在甘肃。他的父亲董君雅,曾做过颍川的一个小官。颍川也就是今天的禹州市,是当时京师(洛阳)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汉灵帝末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也就是当时的首都洛阳。结果,从穷乡僻壤之地走出的董卓初进洛阳城,立刻就被洛阳城的华丽以及贵族府第连绵的情景惊呆了,于是,军队在他的授意下,实行所谓“收牢”运动。什么意思呢?就是烧光、杀光、抢光,跟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实施的“三光政策”如出一辙。把整个洛阳城闹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后来迁都长安时,为了防止官员和人民逃回故都洛阳,董卓将洛阳城以及附近二百里内的宫殿、宗庙、府库等大批建筑烧毁。昔日兴盛繁华的洛阳城,瞬间变成一片废墟。为了攫取财富,董卓还派吕布洗劫皇家陵墓和公卿坟冢,尽收珍宝,残暴、贪婪到了极点。
大多数人对董卓的印象一直不好,源于小时候小人书《三国演义》的影响。书中的董卓不仅狡诈凶险、残暴荒淫,长相也颇不佳。但就这样一个大腹便便的半百老儿, 还好色,结果中了王允使的美人计。后来寻了史料,愈发觉得董卓相当不是人类。所以,听到这个故事时,怎么也想不通,他怎么就能跟美丽善良的七仙女扯上母子关系?或许是董卓为自己编造的美丽光环,或许是洛阳城中百姓对董卓厌恶到了极点,故意编排、埋汰董卓的春秋笔法?还有,为什么这个故事不在洛阳流传,而是在禹州流传?种种想不通。
不过,中秋节经过上千年的转化、演变,早已从官家高高在上的神坛祭月彻底演化为一个全民皆欢、全民皆团圆的节日。这样的节日里,确切地说,在月饼刚上岗的那些个中秋节里,又没个电视啥的,大家聚在一起左右都是闲聊,顺带“野史”一下也没啥稀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