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靠当主考官发财的曾国藩

作者:宋萌 分类:文化 时间:2014-09-01 09:27
优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运营编辑部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重要一环。所以乡试主考,都是由朝廷派出,一般是从京官特别是翰林当中挑选。为了保证公平,也保证考官的素质,所以选拔的方式,是考试。

中国文学网了解到,几乎所有京官都愿意当主考。因为它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有面子。一般来说,当主考的人,即要有文才,又要有品行,才品都要能服众才行好。雍正皇帝说:“开科取士,凡属考官,皆择人品端方,素行谨恪者为之。”所以能成为主考,是一个极大的荣誉。晚清大员李鸿章虽然仕途极其顺利,但是到了晚年,还以平生没能当一次主考而遗憾。

第二个,除了面子,更有里子。这里子又有两层。首先,主考官是举人们的“座师”,考中了的,都算他的门生,以后发展好了,都是自己官场上的资源。其次,乡试 一次,主考官会获得好几笔“巨额”收入:第一笔,是地方官场按惯例送给主考官员的“程仪”,也就是路费。这是公送的。第二笔,除了公送之外,地方官每个人 按官场潜规则,还会以私人名义送给主考礼金,这些钱加在一起为数也甚巨。三是中举的举人,每个人都会送上拜师钱,加到一起,也不少。所以这几笔收入加在一 起,会使一个穷困翰林一夜“暴富”。另类文学《随园诗话》说:穷翰林,任试差,遽买南妾一人,日日食鲜鱼活虾,瓦鸭火腿,绍兴酒,龙井茶。生活水平马上就 上了台阶。所以大家对这个机会都是全力争取。

曾国藩对当主考也是非常热衷。因为他在京官期间非常穷,所以他连续好几年想考上主考,发一笔财。正如他后来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他的主要动机是解决经济危机: 为了考中考,曾国藩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家书中,曾国藩提到,他为了考差,正在苦练小楷:虽然精心准备,但是由于竞争过于激烈,这一年曾国 藩没有考中。第二年他再接再厉,全力以赴。为了准备这次考差,他甚至预先服起了补药。

也许是曾国藩的虔诚感动了上天,这一次他鸿运当头,从大批京官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四川乡试正考官的派遣。此时正是他经济极度紧张的时候,真是久旱逢甘雨。曾国藩当然大喜过望。得到通知之后,曾国藩立刻忙了起来。

主考出京,代表朝廷体统,官服自然要讲究再讲究。在收到主考任命后,曾国藩花费最多的就是服装的投资。除了衣服外,主考官出京,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准备,那就是礼品。

主考官除了主持考试,还要与地方官场广泛交往,所以要准备大量礼品,以备礼尚往来之用。从曾国藩准备的礼品清单,我们能看出清代官场礼仪尺寸之繁密。

曾国藩准备的礼品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扇对”,就是扇面和对联。翰林出京,以扇对为礼,这才符合“文学之臣”的体统。

曾国藩带了扇子一百六十把,对联一百五十对,足见曾国藩计划交接应对的官员数目之众。曾国藩所请书写的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家。比如梁俪裳是指梁国琮,翰林院编修,工书,尤擅行书,书宗赵体。龙启瑞(翰臣),是道光二十一年状元,能篆、籀,善画山水。

买衣买扇,请人书写,花销很大,曾国藩手中的钱不够,所以他向十位朋友,共借了七百二十七两银子。

有意思的是,曾国藩的采买物品单中还注明了要买一个“小戥子”,这自然是用于称量路上地方官员所送银子的重量。

那么,曾国藩收获多少呢?

这次出任主考没有让曾国藩失望。作为一省的正考官,这次任务所获收入曾国藩记有帐目。据网络文学相关资料了解到,官场上公送的程仪是二千四百两,十二名房官 公送五百一十三两,门生贽仪五百两。国家法定路费四百两。其他官员个人所赠九百三十八两。诸项共计四千七百五十一两。这仅仅是四川一地所收,西安、保定等 地官员也不可能一无所馈。加上节省的途费,曾国藩此行收入当在六千两左右。

除了银子,还有实物。曾国藩收受的其它四川特产比如藏香、黄连、厚朴、茶叶、砖茶、火腿、海参、浣花笺、桂花米、香珠等。回来后,他将这些特产酌量分送了四十二位师友。比如送了穆彰阿一套巴缎袍褂料,杭纬四匣,燕菜二匣,名山茶二合。

回来路上,曾国藩心情仍然大好。一路连作《游桂湖》、《入陕西境六绝句》等诗。回程日日记载:“天气晴和,体亦爽快,间作打油诗几句。”其心情可以想见。回程中所作《柴关岭雪》,内有“挥手舞岩颠,吾生此潇洒”之句。

从四川回来后,曾国藩的经济状况显然大为改善,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个是他在京中所欠的债务全部还清,大大松了一口气。帐目册记载他这年年底还银共一千四百零六两。

二是他寄回家中六百两银子,用于还家中所欠。同时,又拿出四百两赠送族戚。

三是他心情很愉快,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男自四川归后,身体发胖,精神甚好,夜间不出门,虽未畜车,而每出必以车,无一处徒步。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宋萌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