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秀松:革命年代被吞噬的勇者

作者:宋萌 分类:文化 时间:2014-08-15 08:36
优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运营编辑部

俞秀松(1899~1939),浙江诸暨人,1920年春参加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年8月该研究会转变为上海党小组,成为中共党员。

挣扎中革命

俞秀松的新思想,是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接受的。

当时“浙江一师”名师荟萃,李叔同、朱自清、沈钧儒、鲁迅、俞平伯都在“一师”教过书。在他们影响下,校园内,新文化思潮风起云涌。

俞秀松在回忆中说,他的革命情绪和他的社会地位有关。俞秀松父亲曾是清朝秀才,但家道不济,至1927年,俞家已欠债2000多元。俞秀松初期的革命生涯,是靠朋友接济度过的。

“五四运动”激发了俞秀松抑制良久的斗争情绪。1919年5月12日,他和同学宣中华等发动杭州14所中等以上学校,约3000名学生,汇集在湖滨公园,举行反帝大会,声援北京、上海学生。这是杭州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示威游行。

俞秀松在校内还创办《浙江新潮》。这是一本旨在破坏束缚、建设自由社会的周刊。

激进的《浙江新潮》受到追捧,1919年,杂志刊登施存统写的文学名著《非孝》,文章痛骂孝道。期刊遂被当局关闭。俞秀松、施存统等人被迫离校。

走向“舞台”中心

1920年3月,俞秀松到上海,进厚生铁厂工作。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牛马劳动,让他很痛苦。俞秀松认为他已养成3个习惯:清洁整齐的、幽美和平的和进化自然的。

他把进入工厂的几个月视作一种观察:观察工人的状况、工人的心理,以及尽可能的组织一个小团体。俞秀松对底层人有种出于本能的情感。他希望科技快发达,人工一天天减少。

俞秀松约有半年没收到家信,这也让他苦闷。虽然他创办的另类文学《浙江新潮》提出“非孝”,但俞秀松很清楚,他对父母的感情和对他们的孝道难以割舍。俞秀松的排遣方式是写信,有时一天写5封,然后盼着同志们回信。

还有让他愉快的事,便是和沈玄庐、陈望道、陈独秀等聊天。俞秀松在那儿如饥似渴地呼吸着“新鲜空气”。

受陈独秀、陈望道等影响,俞秀松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是解放人类的唯一道路。他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1920年8月,成为共产党员。因为年纪小,陈独秀安排他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

俞秀松为团书记负责团务,杨明斋负责教育。青年团对外挂外国语学社的招牌,并分批安排青年去俄国半工半读,刘少奇、任弼时就是这样赴苏留学的。

未及耀空,倏忽陨落

1922年,他受命在杭州组建共青团。那年8月,俞秀松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赴福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讨伐陈炯明。他成为中共最早的军事工作先行者。

1925年,中共中央选派103人赴苏留学,由俞秀松率领。陈独秀命俞为临时委员会书记。当时斯大林为支援中国革命,开办莫斯科中山大学,为中国培养干部。

当时,既非党员又非团员的王明和俞秀松同班。那时的学员庄东晓回忆说,她发现王明在其他课时一言不发,独在列宁主义课上抢先发言。执教该课的是副校长米夫。米夫同时也是共产国际东方部主任。1926年,王明成为米夫的翻译。

1927年之后,学校变得不平静。当时托洛茨基认为,斯大林应该为中国大革命失败负责。中山大学的托派开始去红场,举行反对斯大林的游行。当时学员西门宗华在回忆中说,那时,学校负责党务的米夫和教务处的矛盾也日趋激烈。

中共代表团不少人在学校教务处帮忙工作。王明利用和米夫的关系,借机反对中共代表团。俞秀松受中共旅莫支部委托,几次找王明谈话。

王明则向米夫汇报,称俞秀松等几名浙江人组织“浙江同乡会”,称这是一个封建的反党组织。学校调查后,认为指控不实。

1935年,亲共的新疆督办盛世才,希望苏联支援建设。苏共为此派出25人,支援新疆,俞秀松为组长。俞秀松到新疆后,出任“省立一中”校长和新疆学院院长,并担任反帝联合会(简称反帝总会)秘书长。盛世才还将其妹盛世同,嫁给俞秀松。

1937年11月14日,已是共产国际常委的王明回延安,途径新疆,告诉盛世才,援疆25人皆为托派。

回延安后,王明等又在《解放》杂志、苏联《真理报》、巴黎《救国时报》上称俞秀松等为托洛茨基匪徒。1938年,苏联进行肃反,将俞秀松押回莫斯科,于次年枪毙。

1962年5月15日,俞秀松被追认为烈士。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宋萌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