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首次实行评委实名投票并公开票选结果,而备受业界关注。近日,评奖结果正式公布,在七个大项70部候选作品中一下出现了18部“零票作品”,其中包括多部此前已在社会、中国文学网引起巨大关注的作品,比如岳南的《南渡北归》以及80后女作家笛安的《光辉岁月》等,尤其在“报告文学奖”评选中,四川作协主席阿来的《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得票也为零,而该作品去年底刚获得了2013年人民文学长篇纪实文学奖。这样的结果一经公布,质疑声也随之而起。那么,在实名投票及票选公开的背景下,“零票作品”为何频现,评奖是否做到了真正公开公平,这背后又有什么难言之隐?
今年鲁迅文学奖首次评委实名投票,并将投票结果首次对外公布。七个类别大项,各有十部候选作品,每个大项有11位评委,每位评委只能投票给五部作品。票选超过2/3的五部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
此次评奖获全票的四部作品全都是关注当下现实,而阿来和岳南的作品虽知名,描写的却是清朝和民国往事。对于“四部零票与四部满票”同现,“中篇小说奖”的评委——文学评论家白烨和北大教授陈晓明,在“中篇小说奖”评选中也出现了两部另类文学“零票作品”,从他们两人的看法中也能一窥此次评奖“零票”频现的部分因由。
评委陈晓明:“顾全大局”必须妥协
“这是必须的妥协,作为评委,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做出一些让步。”评委陈晓明解释,因为投票规定必须要有三分之二多数的票才能获奖,如果投票过于分散,则无法产生有效的获奖名额。
“投票必须集中,这是我们之前讨论得出的共识,也是评委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共同意见。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一些全票作品,也会有一些零票作品。”陈晓明告诉记者,“如果大家各投各的,那么可能很多作品都是四五票,这样都无法获奖。”这也就让一些评委改变初衷,要“顾全大局”,不能只投自己欣赏的作品。
评委白烨:公开选票并不意味着公正
陈晓明所说的“顾全大局”,在评委白烨看来就是一场复杂的权衡,他解释:“零票并不是说写得不好,而是有很多因素的权衡,比如获奖作品题材要多样、作者的地域要尽量多样、刊载的杂志要尽量平均,综合起来很复杂的。”
白烨直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实名投票,让评委压力很大。“就五票,我给了这五个作家,等于就得罪了另外五个作家,希望我没投的那些作家能理解我,别记恨,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呀。”
事实上,面对不少评委的三缄其口、沉默以对,白烨是少有直言评价这次“实名投票、公开结果”评奖方式的人。白烨称自己并不欣赏这种公开评选,“我始终对公开这件事有意见,世界上没有哪个文学奖是公开投票结果的,选择了评委就要相信评委,这样做就等于将评委置于公众压力之下,让评委去承受争议。”
“公开是手段,公正才是目的,如果因为公开而影响了公正,就不是最好的办法。当然没有一种评奖手段是绝对公正的。”白烨称,公开评选评委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比如作者的名气、在文坛的地位、人际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