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代笔,自古有之。指代替别人所作的书画。一般书画名家因苦于应酬,往往请他人(常常是门生和后人)代为书画。此类作品称为代笔。包括代笔人画而署自己款印的、代笔人画并落款而署自己印章的,还有两人共同完成而署一人之印的。这种现象在书画收藏之中屡见不鲜。代笔之风盛行的当今,对于艺术的另类文学,对于市场究竟为福兮?祸兮?
代笔之风自古有之
画坛的代笔现象历代有之。它是书画鉴定中较为复杂的问题,因为代笔是书画家本人的需求。如过去有许多画家以卖画为生,他本来只能画山水,而买者要求他画花鸟,有的画家只能画花鸟,而买者却要他画人物。由于种种原因,画家又不能说不会画,于是只好请别人代笔,这样就出现了画家本人画一部分,别人画另一部分的现象,但款是本人写的;也有些画是完全由别人代画的,但款是画家自己落的情况。这样的作品,常能以假乱真,得以流传。据资料记载,北宋宋徽宗赵佶虽能书善画,但流传后世的作品中不乏有大量当时宫廷画师捉刀代笔之作,亲力而为者屈指可数;明代著名书画大师董其昌的代笔人有赵左、沈士充、叶有年和吴振等;清代赵之谦请王庭训代笔;近现代名家代笔现象更为普遍,比如张大千的细笔山水画,画中很多工笔亭台楼阁都是他的学生何海霞代笔完成,以及他的花鸟画,很多荷花也都是由他人代笔。在书画家代笔的作品中,往往也有本人添过画笔或墨迹,还有自题名款的。
代笔书画在古籍文献中也早有记载。文学名著《历代名画记》卷九记曰:“吴生每画,落笔便去,多使琰与张藏布色,浓淡无不得其所。”记录了吴道子作画时,多有弟子代为设色。清代吴修《青霞馆论画绝句》中记载:“曾见陈眉公书札云,子居老兄,送去白纸一幅,润笔银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明确的记录了董其昌有代笔作品。
古代和当代书画代笔性质不同
古代书画和当代书画代笔有着很大的区别。正如业内相关人士认为:“代笔古代书画同完全做假的古代书画还是有所区别的。代笔古代书画虽然不是本人的亲笔,但是经过本人同意,所落的款或印是本人书写或钤盖的。因此,从理论上而言,代笔古代书画不能算是伪品,但从实际来看,亦不是真品,价格肯定要打折扣。”香港相关人士也表示:“代笔现象在古画市场里边很常见,一般搞古画收藏的最起码都要掌握怎样去断代,代笔和原作再像也是有不同之处的。”而当代书画代笔就完全不同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与当下社会环境之中书画艺术的大发展而导致的种种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当代书画市场繁荣,资本追逐艺术,本来是推动艺术发展繁荣的好事,但也导致一些艺术家的功利性越来越浓,名利驱动了“枪手”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在当代艺术市场中,除了艺术家创作能力、艺术作品质量这些主要因素之外,“身份”也是重要的砝码。由于“官本位思想”作怪,不少人在收藏书画时往往看的是画家的头衔,以为头衔大画作就值钱。这种“只重头衔不重艺术”的卖方市场导致了作为卖方的书画家们拼命赚取各种各样的头衔。只有入展、获奖,拿到“通行证”,成为权威组织的会员或是专业单位的人员,在与画廊与收藏家的市场较量中,才会有更多的话语权。这就形成了仿造性质的代笔现象,有获奖的需求,但是自身的功力又不够的情况下,就找人代笔,用这种拙劣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艺术水平低劣的书画家会找高人为自己代笔,但已经成名的、技艺高超的书画家也会找“枪手”代笔。这类艺术家通常是为了通过自己的名气、作品的价格赚取最大利益。具体操作是先低价请一些所谓的“枪手”,让他们按自己的绘画风格制作一批艺术品,然后亲自“收拾”一下,盖章、签名后,这些东西就可以快速地投放到市场换钞票了。目前艺术“枪手”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体,他们或是学过美术但没有考上大学的、或是美院的在读学生、抑或是已经毕业多年,一直尚未找到自己艺术方向的。通常情况下,艺术家与“枪手”之间会达成保密协议,不得透露艺术家身份,但这种现象在当代艺术圈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