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对于足球运动有不同的解读。国际足联秘书长瓦尔克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今天分享了他们对于足球的不同认知。
西装革履戴着一副眼镜的瓦尔克温文尔雅,曾经是媒体人出身的他对于演播室再也熟悉不过,但当他进入演播室的时候,还是被窗外的美景叹服。虽然今天里约阴天,但是窗外里约的海滩和标志性景点面包山依旧清晰可见。瓦尔克进入演播室那一刻也不由自主地拿起自己的手机,拍了一张窗外的美景。
5月16日就来到巴西的瓦尔克对于这届世界杯已经非常熟悉。“一开始我只是碰到巴西人,但是随着比赛的临近,来自世界各地的球迷、观众和媒体都来到了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世界杯能够团结人类的力量。”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著名作家莫言昨天刚刚抵达巴西,第一次来到南美大陆的他对于这里充满了新鲜感。虽然刚来巴西,但是莫言在国内也一直很关心世界杯的进程,“在国内我也看世界杯,但是由于时差的原因,我只看了几场。不过中国人对于世界杯非常关注,很多人熬夜甚至请假看球,对于一项和自己没有太多关系的体育赛事,却能倾注那么多的热情,让我印象深刻。”
瓦尔克莫言分享足球情缘
此前很多人说,莫言是一个地道的球迷,并且曾经在读书的时候担任球队的守门员。谈起这段经历,莫言回忆道,“(说起担任门将)这基本是个玩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和一帮作家一起踢球。我不会踢球,大家就让我去守门。我自己实际上算是半个球迷,我觉得足球运动在中国非常普及,大家关注得很多,但是踢得很少。”
国际足联秘书长瓦尔克与足球的情缘并不太直接。从小喜欢体育的他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担任法国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总监。“每个人都该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虽然我很小就喜欢体育,不过我从来都没觉得自己会成为了一个运动员。”
瓦尔克2003年加入国际足联。四年后,他成为了国际足联的秘书长。“从我自己而言,我从90年开始接触到足球,从此在这个领域中一直工作。进入国际足联以来,我感受到这项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
莫言看到足球人性好斗一面瓦尔克解读世界杯成功原因
每个人对于足球的理解不同,从莫言一个文学巨匠的角度来看,足球这项运动展现了人性中好斗的一面。“足球展现的是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智慧对抗。人性中好斗的一面在球场中得到了释放。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展现了人类的极限。”
而瓦尔克对足球的解读更多是站在商业层面上。曾经担任过国际足联市场总监4年之久的他对于这个领域无疑非常熟悉。作为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盛事之一,瓦尔克觉得世界杯的成功更多来自于足球运动本身。
“足球是一项很有趣的运动,它本身的吸引力超越了其他体育项目。”瓦尔克说,“足球是一项容易普及的运动,现在的巴西在海滩上就可以踢足球,如果一个纸团放在地上踢起来,也是足球的一种表现形式。足球的规则和场地在全世界各地也做了相应的修正和修改。”
这些年世界杯的推广也让国际足联看到了更广泛的市场。“印度和中国是未来很大的市场,他们占据了世界1/3的人口。如果普及起来,足球运动一定会更受欢迎。”瓦尔克说。
谈及本届世界杯,从卫冕冠军西班牙小组出局,到半决赛巴西被德国战车以7-1的悬殊比分横扫,整个世界杯的走势出乎人们的意料。而莫言觉得这正是足球的精彩之处。“有时候你觉得有的队伍应该获胜,但是却最终被逆转;有的球眼看进不了,却鬼使神差的进了;而有的球眼看就要进球却打到横梁上,或者最后一刻被后卫挡出。有的队伍终场前绝杀,体育比赛的不可预测性也非常具有戏剧性。”
莫言寄语中国足球发展需要群众基础
虽然世界杯在中国非常受关注,但是中国足球的缺席却是一大遗憾,在莫言看来,中国足球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文学领域,作家是通过独特的个人风格来树立自己的地位;体育场上,运动员也是要展现自己的风格,以及与其他人不同的东西。足球运动也是追求个性的运动。”莫言觉得足球和文学有相似点,但更多的是不同。“对于中国文学而言,不能说获得了诺贝尔奖就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只是中国文学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作为中国足球而言,想参加世界杯,道路还比较漫长。”
在莫言看来,缺少足够的群众基础是制约中国足球发展的原因。“中国足球运动发展还是比较晚的,仍然不够普及。不像乒乓球有群众基础,很多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没见过足球。所以足球人口在减少,中国足球发展需要更长的时间。”
在对话结束的时候,莫言送给瓦尔克一本《孙子兵法》,而秘书长接到这份礼物后欣喜万分。“中国文化有很多的精髓很值得学习,即使走到更高的岗位上。只有汲取更多文化之长,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