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社论中的“中国特殊论”

作者:赵雅敏 分类:文化 时间:2014-04-26 08:36
优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运营编辑部

最新文化资讯 王韬相信历史会“循环往复”

道光八年十月四日(1828年11月10日),王韬生于江苏苏州,幼年接受儒家传统教育,1845年考取秀才,儒学对王韬影响深刻,儒家理念贯穿王韬的政论。

王韬生长在传统社会,自然受传统历史观影响,王韬相信历史是循环往复的,他借用他人之口说:“有国家者,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以乃循环之道然也。”①意思是说,国家总会有强大和弱小的时候,而他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好是弱小的。

“循环历史观”同样被王韬用来论述欧洲历史,在《法国图序》一文中,他写道:“法在欧洲千余年自立之国,……而法为之执牛耳。其国威兵力足以摄人,盖积渐使之然矣。盛极而衰,此其变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魄,此理之常,法奈何不悟哉!”②王韬描述了法国的强弱变迁,感慨法国人并未领悟强弱变化的道理。实际上,他并未从法国历史中总结出新的教训,而只是将其作为早已熟知教训的新确证。

尽管王韬认为国家的强弱可以互换,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不需要讲求富强之术。王韬认为,“自强之道,有为守御计者,有为征伐计者,有为侵并计者”,但就清朝所处形势而言,应当“内强而示之以弱”,即清朝应该改革内政徐图自强,但对外要“韬光养晦”,不能逞强。③

基于这样的认识,王韬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紧跟西方的技术步伐,把改革作为当务之急。

但王韬认为中国很“特殊”

理论上,王韬相信循环历史观,即各国都会由强变弱,甚至在某一天消亡,但涉及中国时,王韬并不相信这一观点,他认为中国可以逃出这种“规律”。④在谈论欧洲历史时,王韬尚能客观超然,但一旦涉及中国,王韬就不可避免地认为中国是“特殊”的。

在王韬的历史观中,他相信,中国只要通过有意识的转向(即改革),就可逃出盛衰强弱的历史循环,再次强大,而西方将重新“俯首听命”。

王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认知。王韬以匈奴、五胡乱华、蒙元入侵等历史为例,认为中国虽常遇外寇,但都不持久,因为“一旦圣君应运而兴,贤臣相辅为理,励精图治,上邀天眷,下顺舆情,则强者亦将失其强,而尊卑以明矣。”⑤王韬认为只要中国出现贤明之君,夷狄自然败落,西方侵略中国,也不能逃脱这种循环。

在王韬看来,中国的纲常礼教是万世不移的真理,制度堪称完美,“盖纲常则亘古而不变,制度则递积而愈祥”⑥,中国唯独缺乏的是武备与机巧,这正是西方国家所擅长的,因此应该向他们学习,凭借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可以轻易学会这些技能。

另一方面,在王韬的“信仰系统”中,他始终相信“天”(或运会)在中国一边,他写道:“天之聚数十西国于一中国,非欲弱中国,正欲强中国;非欲祸中国,正欲福中国。”所以,只要中国人自己掌握改革步伐,即“所谓变者,在我而已……我自欲变,权为我操。”⑦那么终有一天,西方各国将“陆詟水栗,奔走偕来,同我太平”。⑧

结语:

王韬相信改革能使中国重新富强,但他不认为中国需要改变固有的制度。甲午战争惨败的事实证明,认为中国“特殊”,只愿进行器物层面的王韬式改革方案,注定不会引领中国走向真正的富强。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赵雅敏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