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昌文:上面打招呼的文章是要发的

作者:赵雅敏 分类:文化 时间:2014-04-14 08:53
优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运营编辑部

三联韬奋书店通宵不打烊。

离开《读书》,沈昌文的见识、眼光和幽默仍然为出版界所关注倾听沈先生的人生经历,会暂时忘却世界,回到心底深处的净土。

1945年3月至1951年3月,基本上是工读生涯。上学的同时,曾在金店、粮店习艺。

1951年3月至1985年12月,在人民出版社任校对员,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1996年1月,退休。




近日京城最新文化资讯,文化地标之一的三联韬奋书店试水不打烊,24小时接待爱书人引发读者关注。

曾任三联书店总经理的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先生,在京城文化界亦享有“不打烊”的美誉,八十高龄依然活跃在文化界,接受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的访谈时,沈昌文说,自己从念小学开始,就处于人性扭曲的环境之中,“我连哭都不能大声哭,笑也不能大声笑,说话也不能随便说。我始终要仰仗别人的帮助。为了能上一个好一点的小学,我连自己的姓都得改掉。我不能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玩儿,因为我的祖母不允许,那是她眼里的‘野蛮小鬼’。正是在喜好玩耍的时候,我唯一的游戏就是闷在家里,隔着板缝往外看。这形成了我比较特别的经历,也促使我这个当学徒的永远要念书,要上进。

在以后几十年的生涯中,我始终不跟荒废时间的事情打交道,只知道要多学一点东西,自己去找本领,找饭吃。现在想想,我唯一的玩儿,现在也还是这样在玩儿,就是从板缝里看这个世界。”

八十沈公

学啥都看将来能不能用于谋生

吴怀尧:说到三联书店,说到《读书》杂志,说到沈昌文,很多读书人会油然而生亲切感,接受媒体采访时,你常用“吃喝玩乐”形容自己的日常生活,我想知道,面对当下各种触目惊心的食品问题,你是吃心不改呢还是心有余悸?

沈昌文:我很大胆,我喜欢去小饭馆,用恶心的话说就是脏兮兮的小饭馆,都在这(美术馆东街三联韬奋图书中心)附近。我每天要做的事,跟朋友聊天、交往过半都是在饭桌上,如果大家很熟,就在附近找个小饭馆,不是太熟悉的,就去像样些的地方。

吴怀尧:平时你和朋友们主要聊些什么?

沈昌文:找我的朋友非常多,大部分来自海外,要谈的无非是内地的各种新情况,或者是思想界、文化界的各种倾向。这种闲谈,在饭桌上显然比较合适。我没有实质性的业务,没有谁委托我组织写稿,出版作品。如果有的话,我就牵线搭桥,我绝对不管所谓的业务,我已经八十多岁了,我不能再管这些事情。

吴怀尧:你长在上海,现在还会经常回去看看吗?

沈昌文:我妈妈是宁波人,我又在宁波人开的商店里打了六年工。现在年纪大了,哪里都不怎么去,家里也不放心我一个人去。我家人都不住上海,我太太是北京人,而且是蒙古族。

吴怀尧:你是1962年1月结婚的,到现在差不多五十年。金婚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沈昌文:我们那时候谈恋爱的方式很简单,是支部书记介绍的。我们的支部书记生病,去医院里看病,病好后就把女医生介绍给我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原来是做校对,当时我看上了一个翻译的女同志。我们那里的优秀女士都跟我讲,你要追求,可我没时间追求,我要翻译。俄文我最厉害了,我是在上海淮海路学的俄语,都是夜校,我在北京也上夜校。

吴怀尧:自我教育和上进心真的是非常重要。

沈昌文:我自学的缺点是不注意文化积累,只注意谋生,学什么我就看将来能不能用于谋生。我没有资产,也没有背景,我父亲是很有钱的家庭,行为端正,可是他抽大烟,把家产全抽光,他死了以后,房子卖掉抵债。我父亲死的时候我只有三岁,我连他的容貌都不记得了。我十多岁的时候,家里已经穷得一塌糊涂,就住在上海人所谓的城户临时建筑。

更多精彩

太原免费发布分类信息网 http://ty.kaihuangzhe.com/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赵雅敏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