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期刊碰到危机是因为对文学理解太狭隘
问:改革开放35年之后的今天,还能提文学使命这个话题吗?
陈思和:对于这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从我本人来说,我觉得文学主要承载的是人类的感情,人类感情的抒发和宣泄。各个不同时代,国家也好、民族也好,都会给文学加了很多目的,你必须要怎么样。但是,我觉得所有从古到今的优秀的文学,一定是从个人的感情出发的。在感情里面,它可能会有某一种载道或者目标,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还原,文学必须要还原人类的感情自身。这是我对当代文学的一个期待,也是当代文学变化中一个我认为的非常好的事情。在文学的书写和现实之间是人类的情绪。今天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通过诗人或者是作家的个人感情和感受来完成的。
问:现在提到文学,有人喊“文学已死”,或者大部分人可能认为网络文学更符合每个人的胃口。您对此怎么评论?
陈思和:网络文学也是文学,只要人类的感情不死,它一定有宣泄感情的渠道,而文学就是其中一种渠道。我们今天说的网络文学,或者是通俗文学,或者是大众文学,包括精英文学,其实都是人类在不同的层面上表达感情的方式。
问:纯文学目前的处境,无论是从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类杂志的销量,还是从一些纯文学作家的个人生活状况来看,算不算是纯文学式微?
陈思和:纯文学式微和文学已死,都是限定在某一种精英文学,或者是为某种目标而设定的文学所导致的。比如说抗战文学,在抗战的时候非常需要,可是抗战过去之后,抗战文学必然会式微,其他也一样。
但是表达人类感情的文学,这种感情只要是跟人类的生存有关,跟人类的发展有关,不同时代都可以有不同感受,人类可以把自己这个时代经验体会这样一个文学。所以我觉得真正优秀的文学不会式微,式微的都是一些有现实目标的文学。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文学,纯文学、精英文学、高雅文学,包括很多期刊都碰到了危机,我觉得根本问题还是在于这些杂志和载体对文学的理解过于狭隘。
二十年后文学在审美、文体上发生很大变化不可避免
问:那您觉得怎么放宽纯文学的世界?
陈思和: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当代的文学其实是处在一个瓶颈口。传统的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一批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在反映生活和时代方面,包括他们的风格、语言、对生活理解的深度,已经达到了很成熟的状态。我认为今天的文学是五四以来的一个很好的状态。但是反过来说,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尤其是有了新媒体、网络等等。这种新媒体加上新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导致了下一阶段文学的不可改变的状况。这个变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比如现在的年轻人,他读作品首先是上网读,而不是在文学期刊上读;包括买书,他一定是在网上买,而不是在实体书店买。文学作品也会碰到这个问题。他要进行文学创作,他最先接触的就是网络文学,对他的草根生活最接近的就是网络文学;只有其中一部分读者接受了纯文学的教育,然后他慢慢会接近一些更高雅更成熟的文学。这里有一个教育分层的问题。
但是从整体的文学发展来说,我认为文学总是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教育的渠道,一个是市场的渠道。教育的渠道一定是选择精英文学进行传承,市场的渠道一定是根据大众的喜闻乐见进行娱乐化的处理。所以这两个渠道一直并存今天,这两个渠道的并重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我对你们做的网络评奖很有期待。因为我觉得,今天我们所有进行文学教育的人、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必须要正视这样一个情况:如何去整合这两个领域、两种文学传播渠道的关系。我们要使精英文学在教育领域当中可以得到广大,并且走向社会;而使市场文学通过教育得到提升,使它跟纯文学融合。这是我们未来要走的道路。我们的文学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包括审美、表现形式、文体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是不可避免的。
读者没有责任来接受你那套文学规范
问:应该如何评价时代、文学与读者的关系?
陈思和:每一个时代的文学倾向是有互动的,有什么样的读者就会塑造什么样的文学。反过来,这些读者的文学趣味也是通过文学创作培养起来的。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当大家在讨论网络文学或通俗文学的时候,之所以规避文学性,是因为文学性对目前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束缚作用,它不能自由地把我们民间草根那种对自由、对美的欣赏充分发扬出来。精英文学经常是有很多规范的,比如什么不是文学,什么不是美,什么不是属于你描写的题材。这种规范对教育系统的精英文学的成长来说有合理性,是要朝比较高雅的阶段去走。但是对于大众和读者来说,并没有责任来接受你那套文学规范,他们需要的是喜闻乐见的、开心的,需要的是在文学当中得到自己感情的宣泄。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作家为了讨好低层级的阅读需要,可以说是规避,不讨论文学性。但其实他不讨论文学性,他的作品也还是文学。
通俗文学是文学,武侠小说也是文学,我把它们称之为一种比较泛化的文学。比如说,我曾经用过一个词,“读物”。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跟不同层面读者的需要是配套的。读物是一种被阅读的东西,不一定是纯文学作品;它可以讲鬼故事,也可以讲一些比较低级的东西,但也可以有很好的文学作品,最高层次的是文学。
从教育系统来说,我不会指导研究生去讨论一个很低俗的作品,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些从古到今最优秀的作品。当然,我们用这个优秀标准来筛选今天的大众文学,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个很好的提示。这是两个不一样的方式。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有点乱。在高校里开课,教学系统里加入了很多比如讨论网络文学、通俗文学等(内容),恰恰忽略了对精英文学传承的一个关键性功能;但是在网络又会出现很多(内容)用纯文学的标准去要求,这个要求又不对了,它也不可能得到一个自由发展的可能性。所以我觉得这两条路既要有不同的侧重,又要有互相的关照。从全局考虑来说,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们不能说《水浒传》高雅,但它一定是伟大作品
问:从您做文学评论的角度来说,这会给现在一些青年作家、青年评论家的培养会带来哪些问题?
陈思和:现在评论家都是从高校里面出来的,作家不一定。首先,要培养他们有一种比较好的艺术趣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同时,我一定教育我的学生,不要把自己跟那些大众文化分离开来。因为大众文化过了若干年,也许会变成一个很好的文化,它虽然不一定高雅,比如我们不能说《水浒传》高雅,但是它一定是一个伟大作品。比如现在的科幻文学,科幻这几年发展的势头非常好,我觉得这样的文学可以慢慢地(用)我们现在的主流文学去吻合。
问:现在一些传统的、核心的文学杂志也在变化。
陈思和:对,会变化的,一定要变化。现在最主流的作家,像王安忆、莫言,都已经60岁左右了,不可能让他们永远写下去,肯定会有更新的一代。80后、90后的读者要阅读(新)的东西,可能再往后,(我们)就会知道80、90后的文学。但是,现在我们一定要往莫言、王安忆这个方向上去靠,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跟这个时代和读者群去靠,让他们能够用最好的方式、寻找最好的表达,来完成对这个时代感情的倾诉。
问: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您能不能预测下20年、30年以后的文学史会怎么来关照今天的现实?
陈思和:文学是很难预料的,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出来。比如,当年唐诗那么繁荣,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就出现了词。从某种意义上说,词就是我们今天的歌词。我们今天看不起歌词,歌词创作是从来不进入文学史的;但是在那个时代,歌词就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文学品种。再比如元曲,当年的曲也是被看不起的,是很草根的,可是后来慢慢地(进入了文学)。因为你提升它了,它就慢慢地进入了文学,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传统。你用唐诗跟宋词比,宋词还有它的草根特点的,元曲总的来说也是比较民间化的,它们都创造了一个很辉煌的品种。到了明清是小说,小说也是通俗文学,汇总一些市民趣味,从今天来看绝对不是高雅的;可是经过几百年,在民间也会产生一些好作品,有的文学提升之后就变成《红楼梦》了,就变成更高雅的了。
未来总是不可预示的。今后的网络文学或者其他文学,包括电影、电视这些人们审美欣赏的文体或品种,形式都会慢慢改变。但是,文学性和人类的感情是不会变的,每一代都会找到它合适的流通形式。
网络评奖推动精英作品,从而推动网民阅读
问:您做过很多奖的评委,您怎么评价我们这个文学奖?
陈思和:从网络的形式来评奖,我是第一次听说。通过网民的投票跟专家的投票结合起来讨论,应该说是你们原创的。60年代电影的百花奖完全是观众投票的,但是文学则没有。因为文学是一个比较精英式的作品,读文学的人不像影视的受众面那么大,一般网络上的读者也未必读纯文学的长篇小说;但是因为网络上推动了这样一个活动,可能会导致推动很多网民去读,也扩大了纯文学在网民当中的知名度。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在大的时代变化当中,我们今天有一个瓶颈口。我觉得这个奖项对突破瓶颈口是非常有好处的。现在各种各样的奖很多,但是这些奖都是专家、作家的事情,跟老百姓没有关系。我们最多就是评出来一个奖项,报纸上登一登,其实老百姓并没看过,也不关心。但是,今天你们让那么多网民直接参与进来,这个参与是有好处的。虽然他们投票的标准可能跟精英文学或者专家的投票不一样,但没有关系。我觉得网民这样一个群众性的投票会越来越推动这些纯文学在网络上的受众(的增加),会慢慢提高它的质量。
问:我们现在是一个前期策划,您觉得到中后期,做法上应该规避一些什么问题?
陈思和:我认为在腾讯网的评奖里,不要过于强调文学的精英性和先锋性。我的想法是,专家的意志不要过于强加在网民身上,也就是说不要把专家的投票跟网民对立起来。
每一个奖项都有它自己的目标,但其实大多数读者的参与性不强。它可能是鼓励通过专家的评奖来激励某一种文学创作,但都不是跟大多数读者有关的。但是你们现在跟五大高校合作,应该是一个学院派跟网络的结合。这个结合有两种出路,一种出路就是网络参与纯文学,扩大网络跟纯文学的联系,并且通过网络来教育网民,这样纯文学的受众会更大一点;另外一种是要通过网络来体现网民对纯文学的理解。我倒是倾向后面一种,让网民更多地来看这个作品。
这当然是一个纯文学奖,不是网络文学奖,不是在网上流行得越好的作品就越应该得奖。但是当普通读者看了一个正式出版的文学作品,他们的评价和反馈必须是这个奖项的第一原则。在这个前提下,专家要多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不一定有否定权。我觉得应该通过这个评奖活动,使纯文学在受众当中扩大影响。不是你们向纯文学靠拢,是纯文学向你们靠拢。
问:最后请您说两句对这个奖的寄予。
陈思和:希望它在民间、在普通的读者当中影响越来越大。这个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希望越来越多的普通读者可以来参与纯文学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