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如何在突发事件中脱颖而出

作者:赵雅敏 分类:文化 时间:2014-03-21 09:11
优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运营编辑部

马航客机失联,中国媒体中枪。普遍说法是中国媒体在国际新闻战中惨败,被打回了原形。这种批评与近几年来中国传媒界内部的一些微妙变化有关。几点分析如下。

一、批评国内媒体表现是因为“原以为你能行”

批评声音基本来自国内,国外甚少。国外本来就认为这很正常,本来就没抱期待从中国媒体获得什么信息。而国内的这一波反思,实际上含有一层“原以为你能行”的意思,所以才有“打回原形”的说法。

近年来,中国传媒界内部对西方顶级媒体的态度实际在发生微妙变化。

20年前,态度基本是仰视,视《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BBC等为师父师爷级的学习对象。

最近10年,随着报道题材的突破和专业技术的精进,中国媒体人觉得西方顶级媒体也并非不可企及。尤其关于中国的报道,中国媒体人越来越觉得西方媒体做得往往肤浅,事情说不透。国内题材的同题操作,我们不落下风,时有胜出。这背后当然也夹杂着大国崛起“中国理应有自己的《纽约时报》”这样一类自我暗示。

二、中国媒体以尺度、空间为借口回避与国际同行的差距

国外媒体关于中国的一些突破性报道,比如获普利策奖的中国司法报道,比如高层官员家族腐败的调查,比如王立军逃馆事件中关键信息的披露,很多时候被中国同行以尺度、空间为借口回避了它们背后的技术含量和人脉实力。

一位调查记者说,《纽约客》欧逸文的文字很牛,但中国也有李海鹏、许知远;《纽约时报》的张大卫调查很牛,但中国媒体一旦有机会也有扒周老虎的表现;水门事件报道背后站着格雷厄姆老太太,中国一系列批评报道背后也有一个“最危险的女人”舒立老太太。

三、中国媒体只能用软武器,无法硬碰硬

中国媒体显然自信了。

2011年日本地震,中国从央媒到地方都市类媒体派了大量记者去日本,算是全球新闻界同台竞技,一位有分量的市场化媒体的主力记者回来说,比较了一下,似乎国外媒体也没出色多少。

这次马航事件,同样有大大小小国内很多媒体派了记者。胜败很明显。日本地震属于事后型事件,用得多的是观察、特稿、反思、情怀等软武器;马航事件是进行式的事件,硬碰硬,谁拿到核心事件谁牛逼。

四、西方媒体强在人脉和采访资源

也不能神话西方媒体。

有的人说西方媒体情报分析能力厉害,用一系列信息倒逼马来西亚。我查了一下信源,其实《纽约时报》、CNN、《华尔街日报》的消息来源是美国调查机构和军方匿名人士。它们强的不是情报分析能力,而是人脉和采访资源,一出事就能在五角大楼、中情局找得到人。

这背后还源于一种传统:官方核心机构与媒体之间有信息通道,同时信息公开成为一种文化,曝料者甚少顾虑。

五、中国媒体单凭自己难以崛起

从这点来说,中国媒体崛起,单凭自己不行,掌握核心信息的机构是啥姿态很关键。

马方说,雷达资料共享,交给了美国和中国。美国的就成了媒体的新闻,中国的估计变成“绝密”。最新的消息,马方向中美法等国请求卫星数据,相信中国情报机构和军方在此次事件上掌握不少信息,但一般都是:没结果,不公布。

要想打造“软实力”,与其在纽约时代广场打广告,不如在马航这样的事件中,让自己的媒体第一个发声,获得话语权。这两天看到新华社记者抱怨波音、罗罗不搭理中国记者,其实我想问的是:先别谈老美在大马的信源,中国自己的军事和情报机构,这些天做了啥,有什么线索,作为国家喉舌能不能先在自己地盘上拿些硬货出来?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赵雅敏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