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文学最大化告诉你生命细微之处

作者:赵雅敏 分类:文化 时间:2014-03-07 14:26
优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运营编辑部

2010和2013年,《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两本书引起业内对梁鸿关注。作为文学博士,梁鸿长期专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乡土文学研究,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她承担着小说教学方面的工作。

每一届新生来了,梁鸿都会问:谁看过《红楼梦》?令她惊讶的是,举手者寥寥无几,不超过10%。

喜欢文学的年轻人,只要给一点指导和压力,就很快就会进入经典。可心情平复后,他们又会问:老师,读这些有什么用呢?

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会坚持下来,剩下的三分之二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然而,就算这三分之一,当他们大学毕业后,还会有几人坚持下来?如同梁鸿和我们共同思考的:当他们遭遇生活的挫折时,还会想到文学吗?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艰难之处。”梁鸿说,许多年轻人以为戴上鼻环染上红发才有个性,然而却更大陷入从众,“真的自我意识恰恰是你在内心是否对这个事物有真正的辨析能力。”

而文学的真正功能是什么?对此,梁鸿有话说。

一个班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愿意读经典

问:您现在高校当教师,从您的体会看,今天的大学生如何看严肃文学?

梁鸿:从改革开放起,中国文学慢慢边缘化,因为受到了经济的冲击,但这几年我觉得文学在慢慢升温,许多人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后,又慢慢回到严肃阅读中。我的感觉是,今天的读者是可以培养的,并没有完全受数字化、影视化影响。

对于中文系学生,我会要求他读经典,这是必读书,但学生主动性不够,愿意思考的学生能很快进入,但比例确实不高。

问:大概有多少?

梁鸿:具体到一个班,大概三分之一的学生愿意真的投入。经典阅读需要训练,这个过程非常艰难。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艰难之处

问:为什么今天年轻人阅读经典少了?

梁鸿:因为生存压力太实在了,你没法摆脱这种精神的困境。我始终觉得,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艰难之处,如果人能够不断地要求自我,不管多么困难,都会为自己留一点点空间。今天压力虽大,但人应该为自己保留这样一个空间,否则我们就彻底压垮了。

问:除了生存压力外,经典阅读不振,是否也有教育的原因?

梁鸿:我们的阅读培养显然有问题,中学时代都是应试的阅读,不是审美的阅读,不是自由的阅读。影视和数字传媒技术确实在改变,但应试教育也使得孩子们的阅读变得非常功利、非常狭窄。

问:对60后、70后一代来说,许多人是通过经典阅读来启蒙的,失去了经典阅读,今天的年轻人该如何获得自己呢?

梁鸿:小说能不能起到启蒙的功能,启蒙是哪个意义的启蒙,是启发心智,还是启发你面对的这个社会……这都是特别大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我们那个时候也是自己在慢慢摸索。

我没有那么悲观,这一代大学生并不是完全没有主动意识,只是外界压力和呼声太大太大,有时候把他们的心灵压得太窄了,以至于他们美好的东西很难去张扬,导致最后好像变得没有了。其实并不是完全没有,种子还在,没有完全势利化、庸俗化,或者娱乐化,没有那么严重的。

现在年轻人自我意识非常强,但我经常说那是“伪自我意识”,比如在鼻子上弄个环,染上红头发,多自我啊,但其实无意间陷入了更大的潮流里,反而更加从众了,这点恰恰是需要特别辨别。真正的自我建构不是在表面上从了某种潮流,恰恰是你在内心是否对这个事物有真正的辨析能力。

文学最大化地告诉你生命的细微之处

问:都在说纯文学,但很多人会问,纯文学的价值何在?

梁鸿:我觉得文学最大的功能是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这个情感教育不是告诉你什么是真善美,而是它让你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复杂度、多维性,这种情感教育对中国年轻人很有必要,对成年人也很有必要。因为我们以往接触的概念太单面化了,太植入我们的生活了,理想、激情有的时候是会害人的,因为我们对理想和激情的复杂度没有真正理解,我们就简单地认为我们喊完口号就是理想就是激情了,所以才会有那种混乱的过去。

中国人在生活中太缺乏对精细事物的辨别能力了,太容易把这个事物确定为一,确定为二,其实这是非常简单化的确定。我觉得文学最大化地告诉了你,这个概念中包含这么多头痛,这么多生命的细微之处,我们都应该考量到。

问:严肃阅读作为一种传统,其传承需父母充分参与,可中国式家长很少会陪自己孩子阅读,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

梁鸿:这是一代一代因袭的过程,如果父母都没有这种能力,怎么可能要求孩子一下子改变呢?我们的父母也是从正规教育中走出来的,所以一代一代种下恶果。

这几天我孩子生病在家,我给他读《搜神记》,我发现,小孩进步非常非常快,《搜神记》里没有什么教你向善的东西,就讲怪力乱神之类,我想,为什么我们在学校里就很少有这样一种纯粹的教育呢?

因为我们在忙于应试。我们的家长其实是很懒的,比如像我,因为孩子生病了,我才不得不陪着他。如果我们学校里有这样一种纯粹的阅读教育,纯粹的文化教育,我想孩子们会自然地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拥有一种很好的思考能力,其实在国外,很多学校从初中就开始推荐各种世界名著,那里的孩子们是真的在读,不是为了概括中心思想准备考试,这就是一种审美教育,一种丰富你人格的教育,一种思考能力的教育。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赵雅敏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