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管去年出台全国首部城管考核办法,将在8000多名城管人员中找出10名“最差”。武汉市城管委日前公布首轮考核结果,排名后十位的全是临时性质且没有编制的城管协管员。这10名协管员因排名靠后“丢了饭碗”。
十名最差城管,全是协管员,意即坊间所称的临时工,不少网友为之鸣不平。其实,最差城管队员是临时工,丝毫不让人觉得讶异。因为他们经常冲在前面,最容易得咎;也正因为他们是临时工,无编制也无话语权,与有编制的城管相比,权利贫困。
应该说,武汉城市综合管理委员评选十名“最差城管队员”的做法,初衷良好,意在让城管提高执法水平。或许,十名“最差城管”全是临时工,符合真实情况,但不能不说,这也在无意中揭出了一个事实,即现在走上街头进行城管执法的多是临时工,如果都是有编制的人,不可能全是协管员当选“最差城管”。“惹事的总是临时工”,“承担后果的总是临时工”……临时工甚至已被谑称为“替罪羊”的代名词,这显然不正常。按规定,协管员并无执法权,协管,就是协助管理,近乎“搭一把手”而已,为何成了执法主体?其中,暗藏着什么样的乱象?
2009年9月1日,广州市正式施行的《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城管机关聘用人员(即城市管理协管员)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这本是常识,是法律所明确规定的,可一些地方却放任协管员走上街头执法。放眼现实,除了城管协管员,还有治安、交通、税收、工商、劳动监察协管员等。据报道,几乎每一支执法队伍,都能衍生出一支由临聘人员组成的协管员队伍,有的机构协管员人数甚至远远超过正式执法人员。
协管员满地跑,原因何在?一是有正式编制的人少了,忙不过来;二是用人成本低。据悉,由于协管员并非政府正式工作人员,其雇用成本只有公务员的四分之一左右。而对相关单位而言,这不只是一笔经济账,还有其他潜在好处,比如一旦出事,这些人能为正式工顶替责任。当然,人们也看到,由于供养协管员的开支,基本来自执法罚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执法乱象的产生。
十名“最差城管”全是临时工,像是黑色幽默,被网友吐槽。“槽点”在哪?笔者以为,根本上有两点,一是规范各类协管员太有必要了,二是错不能仅让协管员承担。该不该配备协管员,如果配备了,如何约束协管员?如果协管员违法违规了,难道只让他们自己担责?诸如此类,不能是笔糊涂账。评选“最差城管”不是坏事,但该清退的不能只是协管员,那些负有管理之责的正式工,难道不存在失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