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排性骚扰事件在微博上被爆出之后,尽管上海市体育局反应迅速,并很快对涉事教练进行了停职处理,但这些举动并未让事件停止发酵。11月15日,涉事教练姓名终被曝光,他就是现任上海女排助教的辛丕鸣。上海女排爆出“助理教练性骚扰女运动员”的消息,汇集了体育、制服、八卦、情色等诸多敏感元素,故而通过网络平台立刻呈现出爆炸传递的趋势,尤其是微博平台这个首发点,助长了“坏事传千里”“八卦遍全球”这个传统规律,让管理部门颇有些措手不及。好在,相关部门通过主动的沟通来完成“危机公关”,而这个传达的方式——我们应该注意到——也还是微博。
昨天网络上关于这个消息的新闻已经不少,有个标题是《中国体坛首例性骚扰》,看着不禁令人莞尔。是不是“首例”,绝对是要打个问号的:在坊间,早有运动队教练骚扰甚至性侵运动员的“绯闻”。这些消息,同样是以匿名的形式摆在网络上,也引发了一定的关注,但始终没有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制造出那么大的龙卷风,以至于其上级部门必须正面给出一个“是与不是”的答复,这才是所谓“首例”的真正意义。
古今中外,体育圈从来不缺丑闻。由于竞技体育对于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完全不同于自然人在社会中的成长,因此那个神秘环境中的丑闻往往被仅仅被认为是“特殊的”,甚至很容易逃脱法网而归结为行业纪律处理,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社会中通行的“公平、公开、公正”在体育圈内似乎是不通用的,于是涉及到职业保障(前举重冠军患癌,其女微博求助获捐17万)、选拔公平(湖北女子举重运动员田源关于奥运会女子举重参赛资格“被交易”的揭露)、性骚扰(“不吐不快111”关于上海女排的揭露)等问题,在曾经的“举报信”“申请书”阶段基本上属于石沉大海。现在,当“央广”都把微博上的热点当作民声来讨论的时候,自然会引起“有关部门”的紧张(当然还有一些依旧冥顽不化),处理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成千上万倍——当然,很多白纸黑字的流程也在这样仓促的“危机公关”中被忽略了。所以,同样是网络平台,直到微博这样的自媒体的诞生,才让曾经描有毛玻璃的领域一下子就变得透明起来。
为什么是微博?简单来说,就是简单地利用了社交中“六度空间”的规律,尤其是这样的“负面的、刺激的猛料”,经过几番转贴就能达到地方报纸的传阅度。再加上手机微博的便捷性,让曾经不为外人所知的运动员更衣室、训练室没有了墙壁,一切对外透明。在一些国际大赛中,一些运动队强禁运动员使用twitter,正是出于类似的考虑。微博对于时代社会的监督作用,从其诞生一刻就已经开始显现。微博的存在让感叹“别人有背景、我只有背影”的一般人终于扬眉吐气——“我是有微博的人”。然而在体育界,似乎一些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微博正在淡化那些毛玻璃的花纹,依旧我行我素。当竞技体育都逐渐脱下“为国争光”的外套后,那么曾经被上纲上线的竞技体育也已经还原为一项工作、一个岗位,吐槽工作自然也成为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行规大于法规”的“传统”也随着外界监督和内部要求改革声音的加强而逐渐淡化。
当体育界的管理者都在口口声声“与时俱进”的时候,恐怕这些运动员出身的教练、主任、官员并没有真正去认识身边的“与时俱进”:体育竞技已经弱化为工作而已、运动员的自我意识前所未有地抬升、内外监督如影随形……无论性格变化、技术发展还是体育的地位,这些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他们可以去研究一下微博的传播效应,或者可以把“禁止发微博”写在运动员的合同里,然而这恐怕只能自欺欺人;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地改革“迈向正常化”,才是体育管理者应该尝试的道路。
道理很简单:固然你有背景,我们除了有背影,还有……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