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泛滥 好苗结出苦果谁的错?

作者:彭丹丹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12-11-15 09:52
优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运营编辑部

   “‘你学会系鞋带,你进步了。’‘你真细心,发现玩具放错地方了。’‘你的故事真有趣。’‘谢谢你主动帮助老师整理书架。’……”山西省康乐幼儿园副园长郭海燕认为,实施赏识教育也是实施爱的教育,“一句激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不仅给孩子愉悦的心理享受,也能激活孩子的兴奋点和热情,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让孩子在被赏识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赏识、赏识他人。”


  郭海燕说,赏识教育源于现代人对应试教育、抱怨教育乃至惩罚教育等传统教育的反思,专家学者对其作用的过度夸大以及媒体的宣传炒作使之迅速被推广到日常教育中。不能否认,有很多孩子和父母尝到了赏识教育的甜头,但过度的赞扬、泛滥的赏识并不可取。


  郭晚盛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公开课上的那个小男孩:“老师表扬过后,小男孩便不再像之前一样认真听讲,而是在座位上东张西望,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下课后我专门问他怎么回事,他的回答令在场的老师们啼笑皆非——‘今天老师表扬我了,回去老妈肯定会奖我一个汉堡,我要赶紧回家吃汉堡去。’”


  “因为对一个汉堡的期待,孩子放弃了整个一堂课,这有悖于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然而,很多家庭都经常出现类似的情景。”郭晚盛说:“在家里,孩子放学归来,父母第一句话就问:‘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你?’如果回答是‘有’,便以汉堡、巧克力、玩具车大加犒赏。许多孩子为了获得表扬而在人前积极表现,有的甚至当面一套背地里一套。如此赏识贻害无穷,不容小觑。”


  在学校,不少老师对于过度的赏识教育所带来的“苦果”苦不堪言:“孩子们被夸惯了,一点批评都受不了,老师们说不得、打不得,不管更不行,着实为难。”


 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过度赏识的环境中,就会像《皇帝的新装》中那个皇帝一样,在大臣们谎言的簇拥下,无知地洋洋得意。然而,皇帝总有一天会穿着 “新装”走上大街,接受民众的品评,孩子也总有一天会走出家庭的庇护,接受社会的检验。


  “过度的赏识教育其实是变相的溺爱,只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滋长骄傲情绪,变得盲目自信,或者陶醉在一片虚幻的赞美声中,从而缺乏竞争意识;更有甚者,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行为,无法客观评价自己。另外,过度赏识呵护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弱,听不得批评、经不起挫折,适应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稍不如意,便会沮丧、愤激、退避或敌对,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郭海燕说。


  其实,作为赏识对象的孩子对这样的赏识也很困惑。李彤(化名)是省城某中学高一学生:“在家人口中我貌似完美无缺,永远是最棒的。但是在学校的老师、同学那里似乎并非如此,我有着各种各样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的缺点。有时我自己都搞不清楚真正的‘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来拓荒族发布属于您的资讯,五分钟上头版,元芳,你怎么看?]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彭丹丹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