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来自全球各地的38家媒体的80余名记者,来到京原路7号这个全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探访北京市的住房保障体系。这个即将提供2436套公租房的小区中,足有四层楼高的松树屹立着,显示出业主方和施工方对小区绿化的用心。
“套内38平方米的房子这么大?还有这么大卫生间?”在建筑面积50平方米的一室一厅中,梁栋连连感叹。虽然香港的“公屋”住房保障体系非常发达,但每套房的实际使用面积并不大。对于正在香港打拼、未能纳入保障体系的人群,每月承担的租金也不低。香港一间4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需要他们每月支付相当于6400元人民币的租金。
“北京市的住房保障体系是为被保障人群提供不间断保障,同时实行动态的准入和补贴标准。入住公租房的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收入档次,领取不同档次的租金补贴。”在寒风中,邹劲松细细介绍着。这也意味着,如果入住公租房的市民一旦失业,其收入和家庭财产标准也符合本市的补贴政策,最高可以领取占到租金额度95%的补贴。
以即将开始摇号、陆续会有市民入住的京原路7号为例,如果一套建筑面积50平方米的房屋,每月租金为2000元。当这个家庭收入锐减到符合廉租房实物配租档次标准时,他们可以申请每月1900元的租金补贴,每个月实际支付的租金只有100元。
现场展板上的图表和数字,引来高度关注。镜头扫描到的一组组数据,体现了北京正在扩大的住房保障供应规模。2007年至2011年,全市累计开工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70余万套,共计6000余万平方米。通过公开摇号配租配售、棚户区改造等多种方式,解决了近5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以上。2011年本市已经超额完成开工、收购各类保障房20万套,竣工10万套的目标。到今年10月底,本市已经累计开工、收购15.3万套保障房,并有7.7万套保障房基本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