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记账服务中心

种了23年的八角树,农民打工回来,总共70余亩的树竟都被砍了!

2025-03-14 19:55:56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大圩镇东篁村东豪韦屋屯,一位农民大叔,在外打工回来,发现自己种的七八十亩八角树被砍,现场只留下了满山的小树枝。据大叔自己透露,这些八角树种植已超过23年,现场大的树枝都被拖走。2025年2月24日通过抖音一位博主曝光,以此寻求帮助。

内容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悉,八角树种植困难,木兰科八角属的常绿乔木,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如广西、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其果实即常见的调味料“八角”,又称大茴香、大料,具有独特的香气和药用价值。主要用于调味,药用,木材工艺等,生长环境要求苛刻,中国广西、云南为核心产区,占全球八角供应量的80%以上。八角树种植3-5年进入丰产期,寿命长达几十年,经济效益显著。

内容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遇到这种情况的应对措施

  1. 立即启动法律程序
    报案与刑事追责: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明确要求以“盗伐林木罪”或“故意毁坏财物罪”立案侦查。根据《森林法》和《刑法》,砍伐他人林木蓄积量超2立方米即可入刑,本案涉及80亩林地,已达到刑事立案标准。
    民事赔偿诉讼:收集土地承包合同、林权证等权属证明,联合林业部门评估损失(参考:20年以上八角树每亩产值约3-5万元,80亩总损失或达240-400万元),提起民事诉讼索赔。
  2. 证据保全与联合行动
    现场取证:拍摄砍伐痕迹、残留树桩及运输痕迹,留存卫星影像、无人机航拍记录,委托第三方鉴定机构出具毁林报告。
    部门联动:申请林业局介入调查(如是否存在违规林地流转),协调森林公安、自然资源局联合行动,追溯木材流向。
  3. 社会支持与风险防范
    法律援助:通过农业农村局或司法局申请免费法律援助,尤其关注《民法典》第1165条关于林木侵权的赔偿规定。
    保险覆盖:若后续复种,可投保政策性林业保险(广西部分地区保费补贴达90%),覆盖自然灾害和盗伐风险。
内容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搜查,广西省近年来多次有八角树被砍伐事件,如下:

一、典型案例与数据统计

  1. 个人非法砍伐案例
    乐业县胡某纠纷砍伐案(2022年):胡某因土地纠纷,在未办理采伐证的情况下砍伐32株八角树(蓄积量2.175立方米),被责令补种64株并罚款469.83元。
    昭平县梁某某护理纠纷案(2019年):梁某某为护理自家八角树,擅自砍伐他人杉木(蓄积量13.6立方米),后因主动退赃、认罪认罚获不起诉处理。
  2. 系统性滥伐案件
    百色李某雄系列案(2022年):李某雄团伙在天然林地非法砍伐林木1.86万立方米,改种速生桉牟利,涉案金额达520万元,11人被抓获。
    宾阳县卢某砍伐自种林案(2023年):卢某无证砍伐自种桉树75.4立方米(非八角树),被判刑2年6个月、罚款1.5万元并赔偿生态损失,反映广西对滥伐行为的普遍严打态势。

二、砍伐原因分析

  1. 土地权属争议
    八角林多位于偏远山区,林地界限模糊,易引发村民或村集体间的权属纠纷,导致“先占先砍”的恶性竞争。
  2. 经济利益驱动
    速生桉等经济作物利润高,部分经营者非法砍伐原生林(含八角树)改种。
    八角树需5-8年才进入丰产期,盗伐成熟林可快速变现。
  3. 法律意识淡薄
    农村普遍存在“自种树可随意处置”的认知误区,忽视《森林法》对采伐许可证的强制要求。

从广西贵港农民八角树被毁事件中,可反应出以下深层次社会现象与结构性矛盾:

一、土地制度与农民权益的脆弱性

  1. 土地权属的历史遗留问题
    广西农村土地权属争议长期存在,尤其是林地、山地等区域因早年承包合同不规范、地界模糊,导致农民对土地的合法使用权缺乏保障。例如,百色李某雄系列滥伐案中,犯罪嫌疑人利用天然林地权属争议非法采伐后改种速生桉牟利。
  2. 农民工流动与土地管护真空
    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土地管护能力下降,土地易被侵占或破坏。类似案件中,留守农民难以实时监控偏远林地,不法分子趁机实施盗伐。

二、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生态破坏

  1. 速生经济作物与生态保护的冲突
    速生桉等短期高收益作物被大量推广,刺激部分人通过非法砍伐原有林木(如八角树)改种经济作物。2023年广西破获的系列滥伐案件中,超1.86万立方米天然林被毁。
  2. 基层执法与监管漏洞
    尽管国家强化生态保护立法,但基层林业执法力量薄弱,偏远山区监管难以全覆盖。例如,2024年广西公安通报的非法采矿案中,176亩林地被毁后数月才被发现。

三、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与治理困境

  1. 宗族势力与“地头蛇”现象
    农村地区存在以暴力或胁迫手段控制资源的灰色势力,如“地头蛇”强占土地、垄断林木交易,农民维权时面临恐吓。
  2. 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博弈
    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存在矛盾。例如,贵港桂平推广矮化八角树作为“脱贫树”,但部分乡镇为完成经济指标默许速生林扩张,间接挤压传统经济林空间。

四、法律维权的现实困境

  1. 取证难与赔偿标准模糊
    林木损失评估依赖专业机构,但农民缺乏资金和时间进行司法鉴定。2025年浦北县法院拍卖被毁八角树时,标的物瑕疵风险由买受人承担,反映权属纠纷的复杂性。
  2. 诉讼成本与执行效率失衡
    农民维权需承担高额诉讼费和漫长周期,而侵权方常通过转移财产逃避赔偿。例如,北海杨某非法采矿案涉案金额3000万元,但受害者赔偿到位率不足30%。

五、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断裂

  1. 传统生计方式的式微
    八角树作为代际传承的“绿色银行”被毁,象征农民与土地的情感联结断裂。类似事件中,古树名木因开发需求被砍伐,反映乡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边缘化。
  2. 技术推广与在地知识脱节
    政府推动的矮化嫁接技术虽提升产量,但部分农民因缺乏培训导致管护失败,加剧对政策的不信任。

总结与反思

该事件本质是土地权益保障缺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失衡、基层治理失效的综合体现。解决路径需从三方面突破:

  1. 制度层面:加快农村土地确权,建立林地数字化监管系统;
  2. 经济层面: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将八角树等传统经济林纳入碳汇交易;
  3. 社会层面:强化法律援助和农业保险,培育农民合作社提升议价能力。
  1. 唯有系统性重构乡村治理逻辑,才能避免“二十载心血毁于一旦”的悲剧重演。
阅读原文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15810535051
  •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