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学校的历史文化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如何将学校的历史文化与校园环境深度融合?走进广西师范大学校园,就可以找寻到“跨时空”的回答。
为破解高校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存在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文化场域受限问题,广西师范大学依托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基于新文科“融合创新”的建设背景,提出了“人文实验室”的建设理念并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完善了文化育人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人文实验室’是在校园里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以校园环境为依托,以人文要素为内容,基于共享场景理念,构建为公共的跨学科融合交流、体验和实践的文化场域,具有文化性、场域性、潜移性等特点,校园内与之相关的博物馆、书店、文化景观等非实验性场域皆可称为‘人文实验室’。”在这一理念下,学校挖掘本校历史文化“软资源”,优化设施环境“硬条件”,构建贯通古今、覆盖多维空间,融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跨时空学习场域。先后凝练并建成了以校园“十大文化景观”、校园博物馆群、校史人物铜像、《广西师范大学颂》石刻/雁栖湖碑刻景观和文化长廊、西迁记忆广场、“一站式”学生社区等为载体,以“资源共享、包容开放、交叉融合、个性体验”为特征的校园文化育人空间,探索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跨时空文化育人新模式。
设置文化坐标,挖掘跨时间文化历史。让历史可触,学校近年来建设涵盖从古老建筑到现代艺术,展示学校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的“十大文化景观”,充分彰显学校传统文化底蕴。让精神可感,将历史人物具象化呈现,通过建设校史人物铜像,纪念和传承先贤前辈办校兴学的可贵精神,生动诠释“尊师重道 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让文化可观,将文化建设场域建设到师生身边,建设校史馆、雁栖湖碑刻景观、文化长廊、西迁记忆广场,有效促进了师生深入了解文化历史、坚守价值自信、培养艺术美感、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例如,依托校史文化,组织开展红色校史寻访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历史-现在-未来”对话场景。
联动校区特色,构建跨空间文化场域。广西师范大学“三校区”一体化办学,各有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王城校区以厚重历史为底色,育才校区聚焦国际交流和理工特色,雁山校区彰显现代、传承、创新与发展。“人文实验室”建设结合三校区不同历史、地理优势,构成了自然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多元融合的育人场域。学校基于共享互动的跨时空场域,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校史寻访、现场思政课、雁栖湖音乐会、美育体验等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师生感知历史文化,培养知校、爱校、荣校、兴校的责任担当,立体式全方位涵养文化自信。
打造育人品牌,浸润根植文化自信。学校依托“人文实验室”建设,打造了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系统化、规模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陆续建成校史人物铜像、雁栖湖碑刻景观等一批文化新地标、展现学校厚重历史、优秀发展成果的博物馆群和贯通古今的校园“十大文化景观”,学校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等称号。开展广受赞誉的文化精品活动。开展“独秀书房+观文馆”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开展《铭记·湘江》文艺党课等文化品牌活动;创排《育才赞歌》《青春·信仰》等精品剧作;举办雁栖湖音乐会、“高雅艺术 文明校园”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文化育人硕果累累。《基于“人文实验室”理念的大学文化空间构造与场馆育人实践》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场馆育人作用开发”类别全国仅入选30项);《“人文实验室”建设理念下大学校园文化场馆育人》入选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特色品牌;原创校史话剧《杨东莼》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独秀书房”先后荣获“全国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等各类奖项及挂牌30余项。(蒲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