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举办的2025广州国际车展上,记者注意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巨大的需求驱动下,不少跨国车企纷纷推出针对中国市场的新产品,同时加速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本土化合作。
这家跨国车企自去年广州国际车展上首发新能源概念车后,今年再次首发全新SUV概念车,它的定义完全契合中国高质量发展新源汽车的理念,搭载800伏高压,续航里程超过700公里。不仅如此,加速与中国本土化合作,是这家跨国车企全新的战略。


美国福特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之所以跨国车企加速与中国的合作,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有强大并且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带来了首款F1赛车的纯电车型,它搭载了全球先进的电驱技术,这一举措是为了传递在中国市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

大数据赋能 创造汽车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跨国车企加速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的同时,记者同时注意到,中国正在拓展汽车产业的新质生产要素。其中,大数据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广州国际车展上,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重构汽车产业。


在上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建立的可信数据空间,作为汽车产业的“超级数据市场”,正在打破产业链上数据孤岛的问题。在这个空间里,集成了整车厂、零部件商、科研机构、保险公司等各方要素。


举例来说,在智能驾驶保险领域,可信数据空间的应用成效显著。通过将消费者、主机厂与保险公司的数据连接起来,综合利用驾驶操作数据、车辆运行数据、智驾请求数据、人机交互数据等关键信息,实现了事故责任界定的完整闭环。

在重庆,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的风洞中心,专家们把大量真实风洞实测数据和电脑模拟数值数据进行整合,通过系统梳理和规范存储,打造出了AI能直接“读懂用透”的高质量数据集。这些核心数据支撑为车企数字化研发打通了关键环节,直接推动新车开发周期压缩近20%。

车企集中跨界进军机器人产业
当您在熟悉的场景中看到造型流畅的机器人熟练地为人类服务时,或许不会第一时间将其与汽车企业联系起来。然而,这正是当前汽车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生动缩影。在广东,不少车企正在凭借雄厚的产业链优势,进军机器人产业。
在广州黄村地铁站,一位由广汽集团研发的“新同事”正自如地为旅客提供指引与安检服务。


在广东这片制造业创新的热土上,一场由车企引领的布局机器人产业的热潮正悄然发生。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仍主要处于研发攻关阶段,自动驾驶等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研发存在可借鉴性,但在产业链、产业生态方面存在本质区别。

(总台央视记者 罗宏进 唐志坚 曲柏宇 黄东旭 梁启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联系电话:18610562898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72中关村创业大街拓荒族